解读《孙子兵法》⑤
《孙子兵法》原文:“见胜不过众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
解读如下:如果一个人的见识与众人差不多,那自然不算高明中的高明。真正高明的人,其见识要比所有人都高,能够预知还未发生的事情。不能仅仅看到现在发生的事情,而要预见到还未发生的事情的走向。在战争中,能预见战争的走向,才是真正的高手。这强调了要有超越常人的洞察力和前瞻性,不仅要关注当下的情况,更要对未来的发展有准确的预判。
《孙子兵法》原文:“战胜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
解读如下:通过武力战斗获得胜利,一般人会觉得很好,但在高明的人看来,这并非最高明的胜利方式。最高明的胜利是通过谋略达成兵不血刃地战胜敌人,己方不用付出多少代价,也不会损坏战利品。如果出兵打仗,就会造成敌我双方严重的伤亡和损失。即便胜利了且大家都说好,也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好。这体现了孙子兵法中推崇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胜利的战略思想,强调谋略在战争中的重要性。
《孙子兵法》原文:“故举秋毫不为多力,见日月不为明目,闻雷霆不为聪耳。”
解读如下:能够举起像秋毫那样轻的东西不能算力气大,能看见太阳和月亮不能算视力好,能听到雷霆之声不能算听力敏锐。对于将领来说,要能够看到众人看不到的局势变化,听到众人听不到的关键信息,做到众人做不到的高瞻远瞩。在战争中,等到军队的形势已经完全明朗才做出判断不算真正的本事,在局势还未成形之前就能准确预测才是真正的能力体现。这强调了将领需要具备超越常人的认知和洞察力。
《孙子兵法》原文:“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
解读如下:胜利分为易胜和难胜。易胜是指在敌人还未发动或者刚刚发动时就能洞察其动机和谋略,然后悄然运作自己的力量,轻易击败敌人。而难胜是指敌人一切都准备就绪后,我方靠力量硬刚取得胜利,这种胜利往往是惨胜,代价极大。真正善于作战的人会在敌人还未发动或者刚发动且未准备好时,而我军已完全准备好的情况下进行攻击,这样获得胜利付出的代价极小。这就需要我军将领有高深的谋略和细致入微的观察力。只知道跟敌人力战是愚蠢的行为,不是善战之将应有的表现。
《孙子兵法》原文:“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
解读如下:善战的人在敌人的兵形未成、谋略还未施展时,就以充分的力量挫败敌人。敌人根本来不及准备,这样的胜利看起来稀松平常,让人看不出将领的智慧与勇猛。在敌人还未成形时就将其击败,让人察觉不到我方的智谋;敌人还没打仗就投降,也让人看不出我方的勇猛。但实际上,要做到这一步需要非常高的智慧与勇猛,这是内功与外功的区别。内功包括将领的思维能力、谋略能力、战略能力甚至战术的精妙,这些是看不见的,却发挥着关键作用。普通人往往只能硬拼,而高手内功深厚,内在的完全胜利导致外在看起来不那么费力,在敌人刚刚萌芽时就解决战斗,完全把控住整个局势。从外界看来好像没有战争一样,其实这样的人才是最厉害的人,然而这样的人却没有智慧之名和勇猛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