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1章平凡生活
杨广猛地合上密信,眼中寒光一闪,“高句丽狼子野心,屡次犯我边境,如今更是变本加厉!”杨素和韩擒虎心中一凛,他们跟随杨广多年,从未见过他如此震怒。杨广深吸一口气,将密信递给杨素,“爱卿请看,长孙将军来信,高句丽联合靺鞨、契丹等部族,意图进犯幽州!”
杨素接过密信仔细阅读,脸色也变得凝重起来。韩擒虎听闻此事,顿时怒火中烧,“陛下,末将愿领兵出征,将这些蛮夷之辈杀个片甲不留!”杨广摆了摆手,“此事容后再议,今日召集二位爱卿前来,是想与你们商议另一件事。”他顿了顿,目光扫过二人,“朕决定,从今日起,减少参与政务,将更多精力放在民生和文化建设上。”
杨素和韩擒虎面面相觑,都感到十分意外。杨广看着他们疑惑的表情,继续说道:“如今我大隋国力强盛,百姓安居乐业,正是休养生息的大好时机。朕希望能够借此机会,深入民间,体察民情,了解百姓的真实生活。”
萧后听闻此事,也赶来劝说杨广。“陛下,您日夜操劳国事,如今也该好好休息了。臣妾愿陪同陛下,一起走遍大江南北,领略我大隋的锦绣河山。”
杨广握着萧后的手,微微一笑,“皇后所言甚是,朕也希望能与你一起,享受这难得的宁静与自由。”
杨素自幼熟读兵法,胸有韬略,为大隋立下汗马功劳。然多年征战,身心俱疲,如今盛世降临,他心中早已萌生退意。
“陛下仁德,体恤老臣,臣感激涕零。”杨素躬身行礼,花白的胡须微微颤抖,“老臣戎马半生,如今只想寻一处僻静之地,颐养天年,为陛下祈福。”
杨广亲自扶起杨素,“爱卿为国鞠躬尽瘁,理应安享晚年。朕已在城外赐下一处庄园,愿爱卿闲云野鹤,乐得逍遥!”
辞别杨广,杨素携家人来到城外庄园。昔日威严的尚书府邸,如今炊烟袅袅,鸡犬相闻,一派祥和景象。他每日读书作画,闲时与邻里谈天说地,日子过得平静而充实。
偶有后生慕名而来,杨素也不吝赐教,将自己多年征战经验倾囊相授,他坚信,即使解甲归田,也要为国家培养人才,这便是他作为一名老将最后的使命。
与杨素的闲适不同,韩擒虎这位沙场老将,归隐田园后,依旧保持着军旅作风。他将家宅院落改建成练武场,每日操练兵法,教授村中少年习武强身。
“大丈夫生于天地间,当带三尺剑,立不世之功!”韩擒虎洪亮的声音回荡在练武场上,孩子们个个听得热血沸腾,习武也更加刻苦。
韩擒虎将自己多年征战经验,融入到对孩子们的训练之中,他培养出的少年,不仅武艺高强,而且个个忠君爱国,成为保家卫国的栋梁之材。
两位老将,一个运筹帷幄,一个冲锋陷阵,为大隋立下赫赫战功。如今他们回归田园,将毕生所学传授后人,为大隋的未来播撒下希望的种子。
长孙无忌自幼饱读诗书,深谙治国之道。早年跟随杨广南征北战,为大隋的统一立下汗马功劳。如今,天下太平,他心中萌生了退意,渴望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学术研究和教育事业中。
他向杨广表明心迹,“陛下,臣多年征战,深感人才难得。如今盛世,正是培养人才的最佳时机。臣愿辞去部分官职,专心学术,为大隋培养栋梁之才。”
杨广理解他的想法,欣然应允。长孙无忌辞去了部分军务,将更多时间花在著书立说和教书育人上。他创办书院,广纳贤才,不分贵贱,只要有才华,皆可入学学习。他还亲自编写教材,将自己多年治国理政的经验融入其中,为大隋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官员和学者。
而此时,杨广和萧后正微服私访,一路南下。他们轻车简从,不扰地方,如同寻常夫妻一般,游山玩水,体察民情。
江南水乡,小桥流水人家,一派祥和景象。杨广和萧后漫步在田埂上,看着农民辛勤劳作,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陛下,您看,百姓安居乐业,这才是真正的盛世啊!”萧后感慨道。
杨广深有感触地点了点头,“是啊,百姓的幸福生活,才是一个国家最大的荣耀。”
他们走进一户农家,主人热情地招待了他们。简陋的屋舍中,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着粗茶淡饭,却充满了欢声笑语。
“老人家,您家日子过得如何啊?”杨广关切地问道。
“托陛下的福,如今风调雨顺,收成一年比一年好,日子也越过越红火了。”老人笑呵呵地答道。
杨广和萧后深受感动,他们真切地感受到了和平与繁荣的可贵,也更加坚定了他们为百姓谋福祉的决心。
告别了淳朴的农家,二人一路向北,游历名山大川。他们攀登泰山之巅,感受“一览众山小”的豪迈;泛舟西湖之上,沉醉于“水光潋滟晴方好”的诗情画意。一路行来,结识了不少隐居山林的文人雅士,诗词歌赋,琴棋书画,为旅途增添了不少乐趣。
一日,他们微服来到一座古镇,正逢庙会,街道上人来人往,热闹非凡。各种小摊琳琅满目,卖糖葫芦的、捏泥人的、还有唱戏法的,吸引了不少围观群众。
杨广被一阵悠扬的笛声吸引,循声望去,一位衣着朴素的老者正闭目吹笛,神情专注,指法娴熟,美妙的音符从他的指尖流淌而出,时而高亢激昂,时而低沉婉转,仿佛在诉说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
一曲终了,周围的人们纷纷拍手叫好,杨广也听得如痴如醉,忍不住走上前去,“老人家,您的笛声真是太美妙了,不知是哪位名家的曲子?”
老者睁开眼睛,打量了一下杨广,“这位公子过奖了,这只是一首民间小调,没有名字。”
“民间小调?竟能如此动听,实在难得,难得。”杨广赞叹不已,“敢问老人家高姓大名?”
“老朽姓李,只是一个普通的山野村夫,不值一提。”老者谦虚地说。
杨广见他不愿透露姓名,也不强求,“李老先生,您的音乐天赋如此之高,为何不去朝廷谋个一官半职呢?”
老者摇了摇头,“我这辈子自由自在惯了,受不了那约束,还是在民间吹吹打打更自在些。”
杨广听后,对老者更加敬佩,“李老先生淡泊名利,实属难得,您的音乐才华不应该被埋没,我有个想法,不知您意下如何?”
老者见他神色诚恳,便问道,“公子请讲。”
“我想在各地设立音乐学院,广纳贤才,让民间的优秀音乐作品能够得到传承和发展,也让更多的人能够欣赏到美妙的音乐,您看如何?”
老者听后,眼前一亮,“公子的想法真是太好了,老朽也愿意尽一份绵薄之力。”
就这样,杨广在民间偶遇一位音乐奇才,并萌生了发展民间音乐的想法,这也为隋朝文化的繁荣发展埋下了一颗种子。
杨广兴致勃勃地和老者讨论着音乐学院的筹办细节,全然没注意到萧后略带担忧的神色。回到客栈,萧后终于忍不住开口,“陛下,臣妾瞧着您这段时日太过放松了,朝中之事……”
“爱妃不必担心,”杨广握住萧后的手,轻轻摩挲,“朕已将政事交由裴矩和各位大臣处理,奏折也定期送来,一切井井有条。”
“可是……”萧后欲言又止。
“朕知道爱妃在担心什么,”杨广将她拥入怀中,“如今国家安定,百姓安居乐业,正是难得的太平盛世,朕也想趁此机会好好陪陪你,领略这大好河山。”
萧后不再说话,只是将头轻轻靠在他的肩头。她明白,杨广心中始终装着天下苍生,这份责任感不会因为短暂的闲适而消减。
几日后,一匹快马打破了旅途的宁静,信使满头大汗地呈上一封来自边疆的急报。杨广展开信笺,脸色渐渐凝重起来。
“怎么了?”萧后见他神色有异,心中隐隐不安。
杨广将信递给她,沉声道:“突厥屡犯边境,长孙将军苦于兵力不足,请求朝廷增援。”
萧后看完,秀眉紧蹙,“突厥狼子野心,此次定是早有预谋!陛下,我们必须尽快赶回去!”
杨广点了点头,眼中闪过一丝凌厉的光芒。他知道,平静的生活又一次被打破了,新的挑战正在等待着他。他必须尽快回到那个让他爱恨交织的权力中心,再次披上战甲,守护来之不易的和平!
当夜,杨广和萧后便踏上了回京的路途。远处,隐隐传来阵阵狼嚎,仿佛预示着一场更大的风暴即将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