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六章催粮
见郭准做出了保障,本来就无心抵抗的塔石终于动了心。他表达了愿意开城投降的愿望!但前提是,郭准必须要完成自己的承诺。
“恭喜将军做出了最妥当的选择!将军尽管放心,本使会尽全力说服大将军,帮助大将军解决好后顾之忧的!”
就这样,塔石终于相信了郭准,带着城中留守的官员将领,来到了城门,打算亲自赴江边迎接明军入城!
孟拱城内的守军,本来就是一些老弱病残的士兵。这些人根本就不想和明军拼命,只想明军发动攻击后,略微抵抗一下就开成投降。
既然作为最高统帅的塔石都放弃了抵抗,手下的人自然欢呼雀跃起来。塔石的命令刚一下达,士兵们就放下手中的兵刃,打开城门涌向了岸边。
半个时辰后,在郭准的陪伴下,塔石率领城内的一万守军,聚集在南鸠江岸边,恭迎明军上岸。在等待了小半个时辰后,国公爷在明军的簇拥下,终于到了。
接受了塔石的投降,国公爷也对塔石做出了保证。明军进入孟拱城接管了防务后,下一步自然就是要追击已经逃亡的思机发。
塔石刚刚投降明军,为了能够立功表忠心,在绍法府内,他就将思机发逃亡的方向,以及茵多基湖的情况,向国公爷讲述了一遍。
得知思机发已经率领贼军主力逃往茵多基湖,国公爷与诸将商议一番后,就决定亲自带兵向茵多基湖追击,争取彻底消灭逆贼思机发。
而郭准则是被留在城中,处理受降之后的相关事宜。
虽然茵多基湖位于缅甸中部,明军追击会引来缅人的不满。但国公爷已经提前打好了招呼。在加上明军刚刚经历大胜,缅人自然也不敢提出任何的异议。
明军士气正盛,在茵多基湖范围内追击贼军一个多月,经历了几次小的战役,已经重创了贼军。眼见着逆贼思机发已经无力回天之时,新的危机却出现了。
此次明军出征将士众多,每日对粮草的消耗自然很大。正常来说,云南布政使孙茂海应该每半月送来粮食,以此保证明军的吃饭问题。
然而,原本三日前就应该送到的粮草却迟迟没有踪迹,这就使得想要乘胜追击的明军,只能暂时停下脚步,等待粮草的补给。
由于及时削减了对士兵的粮食供给,郭准又从孟拱城中,将贼军储备的粮食送往前线,使得缺粮的明军缓解了危机。
但这些粮食根本就是杯水车薪,无法填饱肚子的明军,士气也受到了影响。
派出催粮的官员迟迟没有回来,忧心的国公爷只能下令明军暂时撤回孟拱城,避免得知情况的思机发殊死一搏。
回到孟拱城后,前去催粮的官员终于赶了回来。然而,催粮官员并没有成功带回粮食,反而带回了一个令人气愤的消息!
根据催粮官所言,他早就赶到了云南,亲自找到布政使孙茂海催要粮草。
然而,孙茂海答应的虽好,但却迟迟没有下文。催粮官亲眼看到,堆积如山的粮草就放在粮仓中,然而孙茂海就是不肯派人运送军粮。
疑惑的催粮官也找到孙茂海询问原因,谁知孙茂海推说粮道最近不太平。等到官军肃清了贼寇之后,才肯继续为大军护送军粮!
不仅如此,孙茂海还扣下催粮官,以保护他安全为由,不允许他离开云南。
若不是催粮官找到机会悄悄逃出来,恐怕国公爷到现在还要被蒙在鼓里!
“可恶的孙茂海!他到底要干什么?难道他不知道贻误战机的后果是什么?”
听到催粮官的回报后,国公爷大怒,立即唤来诸将商量对策。
和国公爷的暴怒差不多,这些出生入死的将领,在得知是因为孙茂海的原因,才导致大军面临危机后,一个个不禁开始痛骂起来,更有激动者,就想带兵返回云南,先抓了孙茂海再说!
尽管国公爷也很愤怒,但他毕竟身居高位,晓得朝廷的律法与一些隐晦的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