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章西路军高歌猛进,刘邦为何要派使者跟赵高和谈?
当年楚怀王曾命刘邦、项羽兵分两路伐秦,并约定:谁先入关进咸阳,谁便可以自立为王。当项羽领兵救钜鹿之围的时候,刘邦则率领自己的人马取道颍川、南阳,打算从武关进入关中。 公元前207年7月,刘邦迅速率兵攻占了颍川,此时,还在韩王当手下的张良率领韩军前来与刘邦会合,刘邦便请韩王留守阳翟(韩国的故都),自己则让张良随军继续南下功打南阳郡,南阳郡守被迫退入宛城(河南南阳)固守。
因灭秦心切,刘邦便率领大军猛攻宛城,可久攻不下。为尽快入关,刘邦打算绕过宛城继续西进,可张良认为这样不妥,便劝刘邦说:“我们虽急着进关,但这一路上还有很多秦兵,而且都扼据着险要的位置,现在如果拿不下宛城,一旦宛城的秦兵从后面追杀过来,那时,腹背受敌,就很危险了。”
刘邦最后还是采纳了张良的建议,让已经开拔的军队更换旗帜,连夜抄小路悄悄返回宛城。天亮的时候,刘邦的军队又把宛城重重围住。既然强攻不能奏效,刘邦便采纳了陈恢的意见,使用攻心计,亲自出面招抚南阳太守劝降,并承诺赦免全城吏民,最终兵不血刃地取得了宛城。解除西进的后顾之忧,刘邦的士气大振,南阳郡的其它城池见太守已降,也纷纷跟随,望风而降。
刘邦率军西进途中,队伍不断壮大,一路披荆斩棘,攻城略地,声威越来越盛,尤其是在兵不血刃地占领宛城之后,不仅各路诸侯对刘邦刮目相看,更令秦朝诸城守将闻刘邦之名而胆寒,刘邦率军所到之处,秦将大多闻风而降,因而刘邦西进的步伐不断加快,渐渐逼近大秦腹地,眼看大军已迫近重要关口武关,这时传来了章邯向项羽投降的消息,秦王朝瓦解之势已定,项羽以秦军打头阵入关的意图非常明显。
如果让项羽先行入关,自己自立为王的想法岂不是泡汤了?刘邦顿时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连忙找张良等谋士商量。
“既然项羽可以约降章邯,我们为什么不可以跟赵高和谈呢?”经张良这么一提,刘邦不禁豁然开朗,不过还是有点不放心,问道:“赵高素以弄权著称,他肯和谈么?”
“现在这个局势已经非常明显,他也是个明白人,只要我们开出的条件够诱人,他一定会答应。”张良胸有成竹地说道。
最后,经众人商议,刘邦决定派魏国人宁昌前往咸阳面见赵高,说服赵高叛秦降楚,条件是:赵高负责杀死秦二世,并命人打开武关,刘邦率军入关后,将秦国的领土一分为二,由赵高和刘邦分别称王统治。
当宁昌宛城到达咸阳之时,赵高正龟缩在自己的府上,愁眉不展,因为秦二世得知刘邦大军已到达武关,刚刚派使者过来将他大骂了他一顿,并命令他立即发兵前往救援。东线章邯率领的二十万秦军已经降楚,西线又有刘邦的十万大军压境,眼看大秦王朝大势已去,他当然不想做替死鬼,可万一秦二世怪罪下来······想到这儿,他不禁打了个冷战。
“报告丞相,楚军刘邦派使者前来求见。”正当赵高烦恼不已的时候,手下人前来报告。
刘邦?他派使者过来,想干什么?赵高一听,显得有点意外。
“丞相见还是不见?在下好出去回复。”手下见赵高沉吟不决,便小声地问道。
“让他进来吧!”赵高预感到,这时刘邦派使者前来,可能是一个不错的机会,他当然不想放弃。
“楚国沛公使者宁昌前来拜见赵大人。”宁昌在手下的指引下进府向赵高行礼。
“免礼!不知宁大人前来,所为何事?”赵高屏退左右,单刀直入地问宁昌。
“在下受沛公委派,前来跟赵大人商议和谈一事。”宁昌也不客气,直接表明来意。
“和谈?跟我?”赵高显然没有想到刘邦会来这么一招,多少有点意外。
“是的,沛公认为,大秦王朝走到现在,气数已尽,倾巢之下焉有完卵?赵大人应未雨绸缪,早作打算才是。”宁昌说道。
“及早打算?哈哈——”赵高狂笑两声,借此掩盖自己内心的不安。
“难道不是么?现在章邯将军已投靠项羽,沛公的大军也已兵临武关城下,过不了多久,两支队伍左右夹击,秦军能抵挡得住么?”虽然赵高摆出一副死猪不怕热水烫的样子,但宁昌还是按照自己既定的话术进行劝说。
“既然像你说的这么容易,刘邦为什么还派你过来和谈?”赵高毕竟是赵高,老谋深算的他突然冒出这么一句,差点将宁昌噎住了。
“这个······这个······还不是为了咸阳城的百姓好,你想想,一旦楚国大军攻进城来,势必血流成河,这是大家都不想看到的结果。”宁昌好不容易才自圆其说。
“我看刘邦不是为了这个而跟我和谈的吧?”你以为赵高是一岁的小孩,这么容易就蒙混过关?他当然不信!
“实不相瞒,因为楚怀王曾跟沛公、项羽约定,谁先入关进咸阳,谁便可以自立为王,所以沛公想跟你和谈,希望赶在项羽之前入关。”宁昌迫不得已,只好将谈判的底牌亮民出来。
“很好,很好!既然刘邦想跟我谈,他开出了什么条件?”赵高终于弄清了宁昌的来意,不禁暗暗窃喜。
“沛公说了,只要赵大人将秦二世弄死,并命人打开武关,沛公入关后,便可跟赵大人将秦国的领土分而治之,各自为王。”宁昌回答道。
“这等大逆不道之事,岂是我等臣子所为?”虽然赵高恨不得立即将秦二世宰了自立为王,但当着使者的面,他嘴巴上还是故作忠诚。
“赵大人是个明白人,大的道理我就不说了,俗话说,成王败寇,审时度势才是真豪杰,况且,杀秦二世也不需赵大人亲自动手。”宁昌知道,对付口是心非的赵高,要多费些口舌。
“唉,刘邦真的想和谈?”有了个下台阶,赵高的口气终于软了下来。
“这个当然,要不我又何苦冒着生命的危险前来求见?”宁昌回答道。
“那好,你回去告诉刘邦,等候我的好消息。”赵高沉思了一会,向宁昌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