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四章淳于越之死 - 大秦野心家 - 一个人的远游s茹毛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历史军事 > 大秦野心家 >

第七十四章淳于越之死

“众爱卿,今日得悉,南越之地已被我大秦帝国铁军踏平,北面长城也进入全面修筑阶段,为庆祝这两项盛举,特邀众卿家过来,好好热闹一番······”公元前213年,即始皇在位的第三十四年,为庆贺秦王朝修筑长城及取得南越征战胜利,始皇嬴政在咸阳皇宫里大宴群臣。  “陛下神灵明圣!”正当众大臣频频点头称是的时候,在一个不显眼的角落有一个人站了起来,大家定睛一看,原来是朝中有名的马屁精、居仆射之位的周青臣,只见他拿起酒杯,向始皇嬴政躬身敬酒,接着说道:“想我秦国,以前地不过千里,是个小得不能再小的小国,亏得陛下主政,运筹帷幄,气吞山河,平定海内,放逐蛮夷,日月所照之地,没有不佩服称臣的。特别是一统天下之后,陛下力排众议,将诸侯分封制改为郡县制,使国家再无战争之患,人民得以久享太平,此功此德,从古至今都没人能比啊!”

始皇嬴政听了周青臣这番话,顿时心花怒放。虽然周青臣的这番话不无阿谀奉承的成分,但陈述的也基本上都是事实,不过,他的这番话却引起了在坐的一个人的不满,他便是扶苏的老师淳于越。

这个淳于越是个顽固不化的老学究,一向都是厚古薄今,认为古代的东西都是好的,当代的东西都是不好的。当年他曾力主分封制,因为那样对自己的学生扶苏最有利。现在听周青臣赞美郡县制,贬低分封制时,不禁勃然大怒,站起来反驳说:“我听说商周时代都因分封子弟而传国近千年,因为分封子弟功臣可以让他们与国君互相照应。如今陛下富有四海却不分封子弟以作呼应,倘若出现像篡夺齐国政权的田常式的人物,那将何以应付?周青臣不向陛下您指出这一点,反倒当面奉承,不是忠臣!”

原本好好的气氛,被淳于越这么一搞,立即变得尬尴起来。其实淳于越与周青臣并无过节,这场争论纯属个人观点之争,顶多也是文人相轻,本不会产生什么严重后果,但他的这番话却让一个有心人抓住了把柄,这个人就是李斯。想当年,李斯也想当扶苏的老师,但最后却被这个自命不凡的老家伙占了便宜,在他看来,这个只会酸言酸语的老学究根本就不配当大公子扶苏的老师,只是苦于一直没机会打压。现在倒好,这老家伙竟敢跳出来反对郡县制,不是找死么?在玩惯了政治的李斯看来,淳于越这番话犯的是严重的政治错误,是对郡县制的彻底否定,这可是始皇默许、自己力排众议促成的国家制度啊,怎能任人在大庭广众中非议,特别是当着始皇和众大臣的面?

于是,李斯立即站起来,毫不留情地反击说:“三皇五帝治国各有其法,都搞得好好的。这是因为他们能根据天下大势,来用不同的政策。如今陛下创大业,建万世之功,愚腐的儒生不明其理,淳于越拿三皇五帝来举例,这值得去效法吗?那时候诸侯相争,大家都想招徕天下的读书人,现在天下已定,以法治国,老百姓致力农工业,知识分子要学习法律,这才是正道。现在一些儒生不从当下出发,反而以古代的例子说现在的不是,迷惑百姓,我冒死劝圣上:过去天下大乱,各执一词,才有诸侯并起,都借着古代说事儿,花言巧语没有一句是有用的,大家都尊崇乱七八糟的学术,而不是国家的制度。现在圣上一统天下,如果不统一思想,任由这班人乱说乱传,势必造成百姓的思想混乱,甚至动摇国体,因此,臣斗胆有一建议:将那些不是我朝撰写的历史典籍都烧了,除了官府和博士官,天下有藏诗书百家语者,都让地方官烧毁……”

李斯一番上升到政治高度的话吓得群臣大惊失色,始皇嬴政听了大为受用,对他的发言给予了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同时还指着淳于越训斥道:“你作为大公子的老师,竟敢对国家的制度说三道四,大公子在你的教导下,岂不是离经叛道了?”于是立即接纳李斯烧书的建议,并以严厉的措施发布下去执行。

当时,“焚书”都烧了哪些书?据《史记·李斯传》记载,司马迁转引李斯的话说:“臣请诸有文学、诗、书、百家语者,蠲除去之,令到三十日弗去,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有欲学者,以吏为师。”李斯对于那些诗书百家语,仅用了一个“去”字,并没有肯定地要“烧”。紧接着这段话还有一句:“始皇可其议,收去诗、书、百家之语以愚百姓。”由此可见,当时的诗书以及诸子百家的书并没有烧,只是由秦王朝中央政权和相应的政府官员收藏,目的是为了“愚百姓”,而不是为了损毁。

这个从《史记·萧相国世家》中也得到了印证:“何(萧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汉王所以具知天下阨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意思就是说,当初刘邦军队攻下咸阳城后,萧何先行没收了秦朝丞相、御史所藏的律令、图书;后来,刘邦坐了天下后,从这些图书中获得了天下要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等等资料。从这段话中不难看出,秦始皇只不过下令收缴民间图书,藏在官府和学官之手,并没有将它们烧了,至少没有全烧了,否则萧何收什么?汉代又怎么可能“得百家言四百二十篇”?

不过,“焚书”一事在当时也在民间特别是知识分子阶层引起了巨大的震动,不少人持反对态度,有的人甚至冒死进谏,其中就包括扶苏的老师,那个顽固不化的淳于越。在他的影响下,一大批儒生、博士纷纷上书,甚至扶苏也加入到这支队伍当中,惹得始皇嬴政勃然大怒,将淳于越革职,并将扶苏训斥了一番。

可淳于越并不死心,在离职还乡的路上,为了帮公子扶苏开脱,他再次向始皇上书,说圣上您这样做是不对的,如果连言论自由都没有,这个社会还会进步么?公子提出反对,是想为您挽回民意,不要执迷不悟了,否则便会成为历史的笑柄!结果淳于越的这次上书彻底惹怒了始皇嬴政,立即下令将淳于越抓起来,虽然扶苏和包括李斯在内的众大臣帮他求情,最终始皇还是决定将他处以死刑,而执行者,正是那位跟他政见不和,力主焚书的李斯。

淳于越一死,一直作壁上观的赵高觉得,这是落井下石、打击公子扶苏一派势力的最佳时机,于是便向始皇嬴政建议,让扶苏到边疆蒙恬那儿当监军,锻炼锻炼。始皇嬴政想了一下,认为这样也好,于是便下诏,让扶苏去九原蒙恬的边防部队中当监军。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