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六章生不逢时韩非子:出道遇见毒师兄 - 大秦野心家 - 一个人的远游s茹毛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历史军事 > 大秦野心家 >

第一百五十六章生不逢时韩非子:出道遇见毒师兄

韩非子何许人也?战国时期韩国桓惠王的儿子。他不仅贵为王族公子,还是一枚顶级学霸!

年轻的时候,他跟李斯一起,师从当时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政论家,儒家重要代表人物之一的荀子学艺。后来,李斯弃文从政,到秦国跟秦王嬴政打工,而韩非子则回到韩国专门搞学术研究。  因目睹了战国弱肉强食的血腥,作为备受欺侮的小国的一个王子,韩非子非常渴望自己的国家有朝一日能够强大起来,所以他的学术研究方向主要以政治变法为主,从“观往者得失之变”之中探索由弱变强之道,先后写下了《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等十多万字的法学著作,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他的法治思想,引起了当时各国领导层和思想文化界的重视。

或许是家花不敌野花香,他的著作并没有引起韩国人的重视,甚至他多次向韩王安进谏,希望韩王励精图治,变法图强,都没有被采纳。

不过,当他的著作流传到秦国,秦王嬴政读了《孤愤》、《五蠹》之后,推崇备至,仰慕至极,大加赞赏之下,竟然发出“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的感叹。

因不知这两篇著作出自何人之手,秦王嬴政便问李斯。李斯如实告诉嬴政,说作者是他的师弟韩非。

嬴政为什么对韩非如此推崇?因为韩非在《五蠹》中谈到治国要“以法为教”,对于臣下要去“五蠹”,防“八奸”。所谓五蠹,就是指:学者(指儒家)、言谈者(指纵横家)、带剑者(指游侠)、患御者(指依附贵族并且逃避兵役的人)、商工之民。他认为这些人会扰乱法制,是无益于耕战的“邦之虫”,必须铲除。所谓“八奸”,就是指:“同床”(指君主妻妾)、“在旁”(指俳优、侏儒等君主亲信侍从)、“父兄”(指君主的叔侄兄弟)、“养殃”(指有意讨好君主的人)、“民萌”(指私自散发公财取悦民众的臣下)、“流行”(指搜寻说客辩士收买人心,制造舆论的臣下)、“威强”(指豢养亡命之徒,带剑门客炫耀自己威风的臣下)、“四方”(指用国库财力结交大国培养个人势力的臣下),这些人都有良好的条件威胁国家安危,要像防贼一样防备他们。当时,秦国多多少少都存在着“五蠹”、“八奸”的情况,所以引起了嬴政的强烈共鸣,心想如果能得到此人辅助,岂不是如虎添翼?于是,嬴政下令攻打韩国,想一举拿下这个小国,顺便得到韩非这个治国奇才。

听说秦国大军压境,韩王安一下子慌了神,无奈之下,只好起用韩非,让他出使秦国,希望凭他三寸不烂之舌说动嬴政罢兵,扭转不利的局面。

对于这次出行,韩非应该还是有信心的,因为师兄李斯已经是嬴政身边的红人,按理会帮助自己一把,即使不帮也不会太为难自己。

韩非到达秦国后,秦王嬴政非常高兴,对他礼遇有加,甚至当面跟他探讨国家大计,这多少让李斯有些不安,妒忌是其中的一方面,还有一点很重要,因为他认定韩非此行的目的就是改变秦国的吞并计划,让嬴政放弃攻打韩国。

果然没过多久,韩非便对嬴政说,秦王啊,你不能先灭韩国,因为韩国已经成了秦国的附属国,对秦国已经没有威胁了,如果要灭,就先灭最强的赵国,这样其他国家都会过来归附。

李斯听说韩非劝说嬴政攻打韩国,知道其另有图谋,便提醒嬴政说,大王要消灭各国,韩非是韩国的王族公子,肯定是要帮韩国而不是帮秦国了,这是人之常情,所以万万不能听他的。

这是嬴政发动统一战争的序幕。韩国离秦国最近,而且,韩国在六国之中最小、最弱。所以,攻打韩国是理所当然的事情,理由明摆着。

当然,嬴政也不是傻子,自然也明白韩非的用意,知道这个书呆子为自己的国家卖力,很难为自己所用,所以没有接纳他的意见,也没有安排他什么职位。

后来,四国联合抗秦,嬴政召集了六十多位大臣来商议这个事情,大臣们都束手无策。在这个时候,有一个叫姚贾的人站出来,他说,大王给我钱,我去把这四国摆平(贾愿出使四国,必绝其谋而案其兵)。嬴政听了很高兴,给了他一大笔活动经费,给了他很多车辆,还给了他黄金千斤,姚贾用了几年的时间,把联合进攻秦国的四国,全部用钱给摆平了。姚贾回来以后,秦王嬴政很高兴,赐封千户,并且提拔他做了上卿。韩非知道了这件事后,立即向秦王嬴政打小报告,说姚贾犯了贪污公款、假公济私等三条大罪,谁知被姚贾反咬一口,劝说秦王不要听信韩非的谗言。

韩非不知道,自己这一次跳出来,既惹怒了姚贾,又让李斯下了灭他的决心。因为在李斯看来,韩非这个师弟是专门过来捣乱的,他在秦国一天,就会捣乱一天,放他回去迟早也会与秦国为敌,于是便借姚贾之口说服嬴政,将韩非送进监狱,不久被迫服毒身亡。

韩非之死,跟李斯的野心有很大关系,这其中有个人嫉妒的因素,更有立场方面的考虑,因为此时的李斯,壮志凌云,豪气冲天,一心想为秦国统一天下干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业,同门手足之情,对他来说,倒是次要了。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