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4章辽东形势
崇祯二年八月十五,中秋月圆之夜,夜幕低垂的沈阳汗王宫中,寝宫内灯火通明,通过范永斗之手,从明廷私运来的琉璃烛台,将整个寝宫,都映照得如同白昼一样。跟以往的烛台比起来,明廷工匠新造的这种琉璃烛台,使用的是从海中捕捞的万斤大鱼(鲸鱼)炼制的鱼脂油,不仅无烟,而且亮堂。
明廷工匠之巧,技艺之精,实乃天下罕有!
几名侍女远远的站在一旁,双手叠在小腹上,屏息凝气,连大气都不敢出一口,生怕惊扰到了不远处的大金可汗。
不远处,大金可汗黄台吉,正在书案后,聚精凝神地看着奏疏。奏疏是用汉文写的,但这并不影响黄台吉阅读。
虽然明廷从来都没有承认过,但如今,却已经是他继承大金汗位,并改元天聪的第三年了,通过两年多时间的拼杀,与父汗在位之时相比,大金周围的战略形势,已经有了更大的改观。
西北,蒙古林丹汗抱头鼠串,远遁千里,漠南蒙古绝大多数的部落,都在科尔沁部的率领下,归顺了大金。
如今,沈阳城中,就聚集有数十个大大小小的蒙古部落,前来参加会盟,拜会黄台吉这个‘天聪可汗’。
而在东南边,经过年前的大军讨伐,高丽小朝廷已然投降,与大金签订‘兄弟’之盟,再不敢明目张胆的与明廷往来,支援江东镇了。
而在辽西,宁远前线,大金已然保持着强大的攻势压力,让宁远前线的明军,不敢越过防线一步。
虽然,大金在辽西宁远防线上,其实也是外强中干,后继无力,甚至于父汗当初,就是在宁远城下,饮恨而终。但是,宁远前线的明军,却始终不敢越雷池一步。
可以说,在短短的两年多的时间里,大金四面受敌的态势,已经为之一变,除了西边的庞然大物——大明之外,放眼天下,在大金周围,已经再也找不出第二个对手了!
只是,外部的局势虽然大有改观,但大金的国力却依然十分薄弱,人力物力匮乏,依然难以支持大金八旗勇士的大规模持续作战!
即便八旗勇士,无论是军心士气,还是单兵素质,都远胜于军纪涣散,毫无斗志的明军,但却始终无法形成战略优势!
就连想要正面击穿明廷的宁远防线,黄台吉都依然感觉有心无力!
而造成这一切的最根本的原因,追根究底,却是父汗在天命年间对辽东汉人的种族灭绝策略!
天命六年,父汗初据辽东,对辽东的汉人还算友善,还承认部分辽东汉民的自由民地位,但为了改善和解决大金八旗旗丁的生存环境,父汗努尔哈赤制定了与汉民合户居住的策略。
结果,原来的‘房主’,毫不意外的变为了新来的‘房客’的仆役,甚至包括他们的妻儿老小,也同样成为了八旗旗丁的奴隶。
如此一来,大金八旗旗丁与辽东汉民之间的矛盾,从根子上就形成了对立,而且是最尖锐的对立,针尖对麦芒那种!
辽东汉民,自古彪悍,不愿也不甘心为奴为婢,成为八旗旗丁任意奴役的对象,反抗和叛逃随之发生,并且有愈演愈烈之象!
先可汗为了防止汉民叛逃,强行迁移沿边沿海汉民,违令者即刻捕杀!
而在迁移汉民的途中,既没有安排好沿途食宿,迁移到新的地方后,也没有足够的房屋、田地,用以分配,安置移民,使得无数辽东汉人,死在了迁移途中。
双方的仇恨与矛盾继续扩大,辽东汉民的抵抗,也更加激烈!
天命九年,先父汗对此起彼伏,四下纷起的辽东汉民的反抗运动束手无策,内忧外患之下,先父汗更是对辽东汉民失去了最后的一点耐心,连下九道命令,捕杀杀‘无谷之人’——汉民每人口粮不足六七斗者(后改为四斗),一律捕杀!
在谕旨中,父汗甚至声称:“视无粮者为仇敌,彼等之中有我何友?”——没有粮食,要你们有什么用?
再后来,父汗更是直接下谕:“分路去,逢村堡,即下马斩杀!”——遇见汉民村堡,全数捕杀!
好吧,在父汗最后的几年里,父汗已经近似疯狂到不问青红皂白,直接捕杀辽东汉民的村堡,将所有的辽东汉民,全都变成了八旗旗丁的奴隶,再没有了任何的人身自由!
所有的汉民,全都成为了依附于八旗旗丁的奴隶般的存在,所有的土地,也全都成了八旗旗丁跑马圈地的游乐园!
连着几年的折腾之后,辽东汉民死伤大半,侥幸存活下来的汉民,更是惶惶不可终日,逃往辽西,内附明廷或沿海海岛的更多!
而辽东汉民的‘冥顽不灵’,却又迎来了父汗又一次的甄别,而这一次,却是连八旗旗丁,但凡有隐匿汉民不报的,也要获罪,留在辽东的汉民,不依附于八旗旗丁,成为女真八旗的奴隶,再无别的活路可言!
又一番的审查甄别之后,剩余的辽东汉民,又一次的死伤过半,原来辽东所有秀才生员中,活到最后的,只剩下依附于父汗的不足百人之数!
屠戮之剧,可见一斑!
然而,就算杀成这样,父汗却依然还不放心,将剩余的辽东汉人,编丁为庄,十三丁立一庄,与披甲人为奴——分配给备御以上的八旗将官为奴!
自此之后,辽东再无人身自由的汉民,而以八旗旗丁奴隶的身份存活下来的汉民,人数也已经不足原来辽东汉民的十分之一!
商路断绝,百业凋敝,百姓流离失所,居无所住,地无所耕,以至于物资匮乏,百姓易子而食,流民匪盗蜂拥四起!
女真人,本就是游牧民族,善于游猎,不事庄稼,没有了辽东的汉民,给八旗旗丁提供大量的粮食以及草料,辽东地区的粮价,更是与日俱增!
天命年间,沈阳城内的粮价,就已经到了十两白银一石,后来虽然有明廷范永斗等山西晋商,通过私下里的贩运,给辽东输送了大量的粮草物资,但到了黄台吉的天聪元年,沈阳城内的米价,依然是斗米斗金,居高不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