醋血鸭、炒方便面
醋血鸭、炒方便面
温仲夏和徐袖看完信后,一阵百感交集。
这封信其实还是三月份写的,等到周四携货物北返,一路走走停停,到她们手上已经是八月了。
走了近大半年的家书。
信又是厚厚好几张,报近况,望安好,情意拳拳,能抵万金。
巧的是,这封信赶在中秋即将到来之际送达,算是另一种形式的团圆了。
“周大哥,这封信上说还有一本书……”温仲夏问他。
周四才放下筷子,闻言猛拍了一下脑壳道:“瞧我这脑子,肚子一饿啥事都不记得,是还有一本书。”
他赶紧把一直绑在背后的黑色包袱解开,摊开在桌上。
“就是这本了,我是个大老粗,大字不识箩筐,看不懂,不过里面有些图画,有点意思。”
温仲夏拿过书来,定睛一瞧,封面写着《宾州纪胜》四个大字,下面有一行小字写着温旬的字号。
这是父亲亲笔写的一本关于宾州地区的风土人情见闻。
温旬在信上说知道温仲夏开食店,做吃食后,他便将岭南一带许多特色美食的做法,记录在这本《宾州纪胜》中,望对她的饮食事业有所助益。
整本书大概有指节般厚,温仲夏随意翻了两下,暗暗咋舌,竟然是图文并茂。
前面一多半记载的都是当地的民风民情,后面小半部分才开始详细描写当地小吃。
温仲夏猜测这本见闻录温旬早就开始动笔了,去年收到她的信后,才决定把吃食的内容添上去。
徐袖看了几行,“我觉得公公写的比书肆卖的那些游记、杂记还要好。”
温仲夏点点头,温旬的文字生动传神,简洁不晦涩,而且里面的插画也是他自己画的,栩栩如生。
温旬如果不当官,或许也能当个文学家。
内容来不及细细看,温仲夏合上书,向周大哥感激道谢,又问了问温旬那边的情况。
周四便大谈自己在宾州和温旬父子相识的过程,他并没有将温旬当成大人,更不在意什么贬谪,在他眼中就是一位有学识,为人和善的长辈,总喜欢在饭桌上唠叨,劝他少吃酒。
周四显然对温季春颇为欣赏,一口一个“温老弟”,不停地夸他功夫好,有胆量,讲义气。
回忆当时和劫匪搏斗时,温老弟一人一根木棍便横扫了一半匪徒,唬得匪徒当场尿了一地。
周四不好意思地挠挠头,“我这人讲话一向粗得很,两位小娘子莫见怪。”
徐袖哪里会怪呢,她听得兴头上,这般威风凛凛的男人是她的丈夫啊。
她请周四继续。
周四讲得手舞足蹈,唾沫横飞,温仲夏和徐袖跟着一会儿激动,一会儿心惊。
岭南蛮荒之地,人口少,官府衙役就更少,无力维持治安,像类似贼人劫道的事那是时有发生。有时商人带着保镖也斗不过地头蛇,丢了财保住命都算走运了。
这回幸得温季春相助,周四人财皆得以保全,只是腿部受了点轻伤,在宾州养了半个多月。
周四当时便要重金酬谢,奈何温季春死活不肯收,就只是想请他帮忙往东京捎信。
“现在终于把书信送到你们手里,我也算没有辜负温伯他们。”周四道。
温仲夏不知道怎么感谢他才好,给钱他不要,便约定要正式请他吃饭,一碗臊子面可不够。
周四一口答应,他来时便听说温记的东西很好吃,方才吃的臊子面和卤牛肉果然名不虚传。
他会留在东京休整一段时日,在外跑商吃不好喝不好,现在可算能享享福了。
傍晚,温孟冬散学回来,看到父兄的书信,兴奋地一蹦三尺高。
吃着饭呢,还捧着那本《宾州纪胜》不撒手。
“吃饭时不要看书,低头容易看坏眼睛。”温仲夏好笑道。
温孟冬看得正入迷,手上的筷子几乎就要碰上书页。
温仲夏一瞧,不能忍受,赶紧将书拿开,“当心些,油水差点滴书上了。”
温孟冬为了能快些看书,以极快的速度扒完了饭。
“急什么,书又不会跑。”徐袖笑着抚了抚冬儿的后脑勺。
“因为爹爹写得太好看了。”
温孟冬看到一处,摇头晃脑地跟着念:“有貘似熊,体毛黑白想驳,眼耳皆为黑,喜山竹,咬力大,能食铜铁,当地人多称为竹熊、食铁兽……”
“阿姐,真有这种动物吗?”
徐袖道:“吃铜铁,这么奇怪,那是怪物吧。”
温仲夏微挑眉头,嘿,这写的不就是国宝大熊猫嘛。
她探头看向温孟冬手中的书,上面画了幅小图,果然就是大熊猫的样子。
没想到老爹的见闻录里连这个都记上了。
温仲夏道:“爹既然写了下来,肯定不是乱写的,我在别的游记中也看到过这种动物,黑白毛发的熊,巴蜀、岭南、湖南等地都有它们的踪迹,要是有缘一见,想来会很招人喜欢。”1
“都长得像大熊了,怎么会喜欢,见着吓都吓死了。”徐袖撇撇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