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黑鱼病菌治疗 - 逃出精神病院后的孽欲人生 - 葳蕤盛放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83.黑鱼病菌治疗

乌鳢,是鲈形目鳢科鳢属的底栖性鱼类。又称黑鱼、乌鱼。乌鳢身体前部呈圆筒形,后部侧扁。体色呈灰黑色,体背和头顶色较暗黑,腹部淡白,体侧各有不规则黑色斑块,头侧有黑色斑纹。奇鳍有黑白相间的斑点,偶鳍为灰黄色,间有不规则斑点。头长,吻短圆钝,口大,牙细小。眼小,鼻孔两对。乌鳢在中国主要分布于长江流域至黑龙江一带,长江流域以南少见,在印度、东南亚至俄罗斯远东地区、朝鲜、日本也有分布。乌鳢对缺氧、水温和不良水质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即使在少水和无水的潮湿地带,也能生存相当长的时间。乌鳢是凶猛性鱼类,常潜伏在水草丛中伺机袭捕食物,主食鱼、虾。乌鳢的繁殖期为5~7月,怀卵量1~3万粒,于水草丛生的浅滩筑巢,产浮性卵,亲鱼有护巢习性。乌鳢具有药用价值,全鱼可入药。其性寒,味甘,具有祛湿利尿、消浮肿、通气消胀的功效;主治胸闷、胃胀、肺结核经久不愈、身体虚弱、肠痔下血等症状。乌鳢肉中含蛋白质、脂肪、多种氨基酸,还含有人体必需的矿物质及多种维生素,营养丰富。

预防:保持水质清新、饲料新鲜充足,定期用药对水体、食台、渔具等进行消毒。对捞起的病鱼、死鱼应及时深埋处理。

常见病治疗在高密度池塘专养环境下,乌鳢主要的疾病有:暴发性出血病、细菌性烂鳃病和寄生性烂鳃病。

暴发性出血病:此病常发于7-8月高温季节,发病急、死亡多,常呈暴死现象。病鱼鳞片松散,胸鳍基部、腹部充血发炎,体壁两侧有垂直鱼体侧线的出血条纹,有些病鱼体有眼眶、肌肉充血现象。主要原因是投喂霉烂变质的饲料,食台残饵不清除,导致水质恶化,使水体大量滋生黄氏枸橼酸杆菌等革兰氏阴性杆菌,侵入鱼体而发病。治疗采用内服与外用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内服按由1000kg饲料用鱼血安4千克制成药饵投喂,连用5天为一个疗程;外用百毒消、强效杀灭海因等药物对水体、食台、渔具等进行消毒。

烂鳃病:有细菌性烂鳃病和寄生性烂鳃病。两者症状的主要区别是:细菌性烂鳃病的病鱼离群在水面慢游,不怕惊吓,鳃片呈灰白色,有些局部坏死;寄生性烂鳃病的病鱼行动呈焦躁不安状,有窜游现象,鳃片充血红肿,且有腐蚀现象。细菌性烂鳃病的治疗方法与暴发性出血病相同。

对寄生性烂鳃病的治疗,先用晶体敌百虫等药物全池泼洒杀灭寄生虫,隔二天再用百毒消等杀菌消毒类药物全池泼洒,以防寄生虫叮咬的伤口继发性感染。

营养价值

乌鳢肉质细嫩,口味鲜美,且营养价值颇高,因而在国内外市场深受欢迎,是人们喜爱的上乘菜肴。此外,乌鳢还具有去瘀生新、滋补调养、健脾利水的医疗功效。病后、产后以及手术后食用,有生肌补血、加速愈合伤口的作用,也可治疗水肿、湿痹、脚气、痔疮、疥癣等症。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