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苏家有子初长成
就在童铁衣心中担心宋凌云的时候,身旁一名府兵碰了碰他的胳膊,小声的说道:“童捕头!看!火堆!”
童铁衣顺着府兵的手指望去,只见山脚下的营地里升起了一个火堆,看来营地里没人了!他站起身喊道:“二十人与我一起进入营地,其他人就地掩护,等待命令,看到两堆火起的时候剩余的人再进去!”说完起身就要走。这时,旁边的一棵大树上忽然掉下来一样东西。童铁衣俯身捡起来一看,居然是小半块酥饼,顿时惊愕的抬头朝树上望去……
贼寇的营地里,升起了四五堆篝火!府兵们围着火堆取暖,昨晚的大雪下了一夜,今早停下来了,又出了太阳,顿时周围更加寒冷了!
贼寇营地的一间木头搭建的房屋内,房屋中间放着一个大火盆,一旁的床上躺着一位黑衣女子,身上盖着五六件厚棉衣。一个粗犷的男子坐在床边,不断的用双掌摩擦她的四肢,仿佛要将自己的生命力源源不断地输送给她。时间在这一刻仿佛变得漫长而沉重,男子的心中默默地念到:千万不要有事,无论如何,都要将她救活!
终于,黑衣女子的身体开始有了微弱的反应。她颤抖着,眼皮微微睁开,露出了一双清澈却带着几分迷茫的眼睛。
“凌云!凌云,你醒了?”男子急切的喊道!
“童……童大哥……这……这是哪里?快!我发现了贼寇的营地,快点去抓住他们……”黑衣女子细若蚊吟的声音传了出来。
“凌云,你别想那么多了,好好休息!别多说话,来喝点热水!”大汉随手将桌上的热水端起来,一手扶着黑衣女子的后背,将她扶了起来,将水杯放在了她的唇边。
随着宋凌云将热水一点点喝完,她的脸色也渐渐有了血色,虽然仍然虚弱,但已经不再是之前那种生死未卜的状态。
“童大哥,这是哪里?贼寇呢?”恢复了一些的宋凌云依旧问着这句话。
“凌云,我来晚了,让你受苦了!我今早赶到这里的时候,这个营地早已空了,贼寇都跑了,没留下什么痕迹,目前不知所踪!”童铁衣轻声的说道,语气温柔的连他自己都不相信。
“哦!童大哥……对不起,都怪我睡着了……”听童铁衣这样说,宋凌云脸上露出了惭愧之色!
“怎么能怪你呢?定是贼寇的斥候发现了我们的行踪,连夜遁逃了!你是非常优秀的捕头!”童铁衣继续说着。
此时,童铁衣坐在床边,一手揽着宋凌云的后背,一手拿着水杯,像极了宋凌云躺在他的怀里。宋凌云听见童铁衣如此温柔的声音,忽然满脸通红的坐直了身体轻声说道:“我没事了!就是又冷又饿睡着了,多谢童大哥的救命之恩!”
童铁衣也发现不对,立即松开扶着她后背的手,站起身抱拳说道:“凌云这是说的哪里话?你都救了我不知多少次了,咱们是生死之交,莫要再说这些话了!”
宋凌云看了看住穿着单衣的童铁衣,又看了看身上的几件棉衣问道:“童大哥,这几件棉衣……”
“哦!都是府兵兄弟的,他们见你都冻僵了,便将棉衣脱下来给你暖身子!”童铁衣大笑着豪迈的说道,那个粗犷豪迈的童铁衣又回来了!
“我现在好多了,屋里有火盆,我烤烤火就行了,把衣服还给大家吧,还有你,穿上棉衣吧!还有贼寇等着我们抓呢!”宋凌云坚决的说道。
“不用,没事,我不冷,你……”童铁衣话才说了一半,就被宋凌云狠狠的瞪了一眼把话咽回去了,立即改口道:“好!你说咋样就咋样,那你起来坐在火盆边烤烤火,我马上去给你搞点吃的!”
眉山县苏府。急急忙忙赶回家的苏衡此时正恭恭敬敬的站在苏老太公的面前,躬身低头话都不敢说。
苏老太公名叫苏序,今年七十有余,是眉山县苏家的家主。苏序是苏杲九个儿子中幸存者,排行第七,早年人称苏七君。娶妻史氏,生子三子,苏澹、苏涣、苏洵。
而苏衡便是老大苏澹的长子,也是目前家里最出息的一个,号称锦官城第一才子,前年高中进士,目前正在等待实缺候补,听闻朝廷很快将安排其为蜀州北部的盐亭县令。苏衡听闻贼寇欲袭击苏家,于是连夜跑回来,此时正在被苏老太公训斥。
“你好糊涂!既然连你都知道贼人欲袭我苏家,官府能不知道吗?竟然还不顾上差可能来颁布上任,跑回家来?若是任命颁布不到,你还想等几年实缺啊?”苏老太公一副恨铁不成钢的样子说道。
“孙儿知错!请祖父莫要生气,孙儿这就返回锦官城!”苏衡躬着身,拱手说道。
“唉!既然回来了,那就吃了晚饭睡一觉再走吧!你这学问都学到哪里去了?这么简单的道理都不懂?”苏老太公依旧没好气的说道。
“是!祖父教训的是,是孙儿太过鲁莽了!”苏衡继续解释道。
“好了!既然事已至此,不说也罢!坐下吧!最近州府有何新鲜事!给祖父说说!”苏老太公挥了挥手,示意苏衡坐下!
“是!”苏衡在一旁规规矩矩的坐了下来,正准备说话,忽然听见一稚嫩的童音传来:“大伯!大伯……”紧跟着,屋外跑进来一个八九岁的孩童。
男孩进来后先是规规矩矩的给苏老太公躬身施礼道:“曾祖父好,轼儿给您见礼了!”然后又朝苏衡躬身施礼道:“侄儿苏轼,见过大伯!”
“好好!我的好重孙!”见到苏轼,苏老太公立刻笑的见眉不见眼!苏衡也十分的喜爱这个侄子,连忙招手道;“来!到大伯这里来!”
随后,苏衡抱着苏轼,给老太公说了一些锦官城的趣事,晚上一家人一起吃了晚饭,少不了又是和兄弟子侄们一通笑谈。
第二天一早,苏衡准备回锦官城的时候,苏轼忽然跑出来,背上背着个小包裹,后面还跟着一个十二三岁的丫鬟。苏轼边跑边招手喊道:“大伯,大伯,等等我!父亲已经同意我随你去州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