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5章走过一路路,天下将何
第965章走过一路路,天下将何
在洛苏离开后,他曾出现在这里的传言,渐渐在高层中传开。
上次听闻洛苏消息,他在扬州,大部分人都能猜到,他是要去江南洛氏。
到了江南洛氏后,再一路向南,很合理。
岭南权贵很恐惧。
生怕自己所做的事情被发觉。
或者说,他们根本就没想过能隐瞒住,谁能在国师面前隐瞒呢?
高层想要凭借一种制度就压制底层是不可能的。
洛苏认为也只能依靠内部反间让其自乱,削弱吐蕃的潜力,至于真正的吞并吐蕃,以目前这种温暖的气候是很难做到的。
但在天竺,统治者的权力会忽大忽小,在雨季的时候,政令难以出首都,这种情况在中原,大概类似于后汉末年的刘协。
如果说是因为意识的话,那庞大的同一宗教人群,实际上可以承担这个重任。
即便这个去问从现代而来的姬昭,他也不知道。
如果类比到中原的话,那就是黄河和长江以及他们的支流,会在每年夏天,淹没无数的城池和土地,时间是三个月,那朝廷所修整的直道都会被冲烂,搭建在河流上的桥梁消失,生活在土地上的百姓,所赖以生存的土地会被淹没。
洛苏也不例外,在一轮新的雨季过去之后,这片土地的一切再次开始重启,那些国王和领主,开始派出官吏去收取税收,同时查看自己的国土有没有变化,土地被淹没多少。
况且那些土地上,土著人口不多,所以能快速改变人口结构,而吐蕃,有千万的人口,想要改变当地人口结构,简直做梦。
在六大王国中,洛苏彻底将楚国排除出未来可能成功争龙的行列。
曾经他从中亚前往极西之地,如今却是不再去那里了,大唐现在已经超越了过去所有王朝的极盛。
这是听起来多么匪夷所思的一件事,一个国家并没有崩毁迹象的君主,每年会有三个月的时间,仅仅只是帝都城主。
道路曲折我走不完,前途光明我看不见。
只能看到眼前的那几十年。
孔雀王朝的石碑建立在中亚,但影响力只有在旱季的时候才能达到。
这是一片天然割据的土地。
在天竺待的这段日子,洛苏再次深刻感受到了气候对一个国家族群的巨大影响。
洛苏之前认为这种制度并不会稳固,等级分明会出现在任何国家中,但统治者和统治群体会每隔一段时间变幻一次。
那座城池因为形状类似碎叶,被叫做碎叶城。
洛氏是不一样了,洛氏始终心中都能看到那光明的前途,始终都能看到曲折道路的尽头。
每一個曾经征服这里的民族,都能称得上是骁勇善战,但一到这里,就会被同化,在下一次灾难来临的时候,被打为下一等人。
这里是佛的发源地,在现在的中原以及西域,佛已经融为神系,而不单独作为一个宗教祭祀。
只能等待这种来之不易的水热条件结束,失去大量农耕的土地后,人口大幅度下降,吐蕃自然而然就失去这种称霸的能力。
他找到了这片土地千百年来不断被侵略,族群性格的原因之一。
虽然基本上西方每一任皇帝或苏丹都会颁布宗教包容政策,即自由的信教,但在实践活动中,却并不是如此。
在这片土地上,从来都不缺乏想要统一的雄主,但基本上都失败了,即便很短暂的统一,但基本上在短时间内就会崩毁。
他并未多在吐蕃停留,就迅速的沿着那雪域高原的曲折之路,前往天竺。
洛苏在这里停留许久。
在收税的过程中,在雨季中损失了多少可用于收税的土地,也不知道。
僧侣都有庙宇,在庙宇中诵经作法,但实际上最先的释祖是要求僧侣云游四方,不常定居的,但最终这条规则被释祖自己废弃了。
对于吐蕃。
在雨季到来的时候,道路会被冲毁,桥梁也会断裂,到处都是漫出的大水,乃至于洪水,虫蛇蚁鼠更是层出不穷。
其余地方,无论是漠北,还是东欧,还是海外,还是中南,这些地方都有一个同样的优势,那就是汉人是可以大批迁徙过去的。
在这种情况下,积累、勤奋,又有什么作用呢?
在天竺,政治逻辑和中原太过不同。
楚王可没有宋王的条件,只能凭借自己,吐蕃没有彻底臣服,朝廷也不可能向天竺输送大量物资。
他是从邦周时期走出来的人,而且是主持了第二次大分封开拓的人。
洛苏在这里,了解了这个逐渐湮灭的教派历史,从这些只言片语中,他勾画出一幅过去的图卷。
对于中亚,洛苏不算是很陌生,因为他曾经穿越过中亚之地,所以相对于其他方位,对这里更加关注一些。
洛苏对吐蕃的关注不算多,毕竟吐蕃是区域性帝国,和大唐是不能相提并论的,没有高原天险,早就踏平它了。
唯一生存下去的方式,也就是混进当地的统治阶层了,对于种姓制度,洛苏有些了解,是一种宗教延伸出来的制度。
洛苏反而对天竺的关注不小,因为经过他所了解到的天竺历史,这里真的很奇怪。
现实如此,又该如何去苛责那些怀着悲观的人呢?
所以洛苏从不怪罪洛氏之外的人,有一些自私的想法,一个人可以奉献,但不应该要求他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