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2章我不想当卧底了 - 我在三国练神功 - 两尺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第252章我不想当卧底了

继续留在徐州,等待着王景军的必然是无数世家豪族的反扑,神武军需要镇守兖州,而王景手头上现在惟一能动用的只有青州兵,偏偏青州兵连续征战,军心疲敝,根本无力面对这种情况。

陈登也是看破了这一点,才不着急进攻,而是命令各家势力趁机招募部队,训练士卒,然后一鼓作气,围剿下邳,给王景来个瓮中捉鳖。

现在不走,怕是就走不了了。

就算王景神勇无敌,能够带领少数精锐突出重围,可这一万青州兵,怕是没几个能活着回去,就都要折在徐州。

这样的赔本买卖,王景自然不干,因此顺理成章地接受了荀攸的建议:“好,就照公达的意思办。”

见王景听得进劝,荀攸和郭嘉都是暗暗松了一口气。

他们生怕连战连捷导致王景心态膨胀,然后忘了当初定下的战略,赖在徐州不走。

那样的话,眼前这磨砺好的一万青州兵,说不定就要折在这里了。

撤兵的命令下达,全军也开始认真准备。

很多时候,撤退比进攻更有讲究,也更困难,因为若是没有章法和布置,说不定撤退就会变成溃退,而溃退直接变成溃败。

“对了,你们说,为陶谦出谋划策的人,究竟会是谁呢?”

聊起此事,王景亦是来了兴致。

他知道的徐州名士不在少数,比如送钱又送妹的简雍,但王景也只是玩过三国游戏才知道一个大概,一旦具体到某人身上,基本上就是两眼一抹黑了。

荀家人脉颇广,因此荀攸对徐州的情况倒是有所耳闻,沉思片刻,便回答说道:“依我之见,徐州能有此见识者,应是陈元龙此人无疑了。”

“陈登陈元龙!?”

王景略有些吃惊,不过随即又释然了,果然牛人就是牛啊,这智商这眼力,当真不容小觑。

若是仗着穿越者就敢在这些历史留名的谋士面前玩心眼,怕是怎么被玩死的都不知道。

“主公认识陈元龙?”

“略有耳闻而已,不算认识。”

听王景这么说,荀攸也没有怀疑什么,而是顺势说起了徐州的大致情势。

虽说炎汉帝朝的国运江河日下,朝廷已不复往日荣光,但各个割据势力仍然在遵守着帝朝建立的秩序和制度。

其中最重要的一条规矩,就是地方官员任职的地方,一定不能是自己出生的州县。

朝廷设立此项制度,主要是为了遏制地方势力的扩张。毕竟这个时代盛行察举制,官员往往都是世家豪族出身,一旦在老家任职,肯定容易生成盘根错节的关系。

但是制度是死的,而人是活的,再严密的体制,只要有心,总能找到漏洞可钻。

到了东汉末年,这种制度的弊端也逐渐显露了出来。

朝廷的中央权力衰弱之后,各个割据势力开始拥有了更大的权力。

可是由于官员在任职地人生地不熟,所以只能依仗地方的豪强。

久而久之,长官的权力往往被手下所架空,权力更加分散了。为了改变这种趋势,各个割据势力大多选用自己的同乡当手下。

在徐州境内,陶谦的想法便是这样,因为他是丹阳人,所以手下大致分为陈登和曹豹两大派系。

如今陶谦还活着,自然主要是以曹豹等人占据优势。

而曹豹就出自丹阳郡,与陶谦有同乡之谊,才得以上位成功。当然啦,陶谦也是凭借着同乡的关系,一直将徐州的权力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并因此维持了徐州城的安定。

但是,年过六旬之后,陶谦慢慢感觉到了即将到来的危机。

他的儿子没有将帅之才,而曹豹等人也并非是出类拔萃的英雄豪杰,一旦陶谦老死,他好不容易打拼下来的基业也要雨打风吹去,甚至子孙性命都难以保全。

陶谦对此心知肚明,他死之后,徐州城很可能被陈登等人掌控。

这肯定不是陶谦愿意看到的,所以之前才会故意派萧建出战王景,来啃这块硬骨头,然后把曹豹派去剿匪,显然是将昌豨当成了软柿子。

当然了,和王景相比,看似凶狠狡诈的昌豨,还真是一个软柿子。

但能不能捏得动,全凭曹豹自己的本事了。

由此可见,眼下的徐州看似平静,实则水面下早已暗流汹涌,两派力量相互对峙,谁也没有吞掉对方的能力。

陈登等人虽然势力渐长,但是曹豹派毕竟手握军权,如果强行压制,势必会引发内讧。因此,两方势力虽然暗中不断较劲,只不过明面上大家还能笑脸相迎,暂时勉强地维持着徐州的安定。

王景这次入侵徐州,其中一个目标,也是为了打破两派的实力均衡。

他先是抛出诱饵,引萧建上钩,加强陈登这一派系的力量。

而陈登也在等待,等待曹豹兵败,然后他们以此为借口,夺取部分兵权,趁机逼迫陶谦让步,扩大世家和豪族在徐州军队体系中的影响力。

一场战争,却是三方算计。

至于谁能成为最后的胜利者,就要看谁的算计,技高一筹了。

心中不断思考,推演局势,随后王景又想起了一件事,吩咐左右:“去,叫张闿来见我。”

“遵命!”

一位亲兵,得到命令后立刻就跑了出去。

不一会儿,张闿就被带到了王景面前,面容粗豪的他,咧着嘴,发出爽朗的笑声:“将军,听说要见我?”

“坐吧。”

“谢将军。”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