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章《李觏的传奇之旅》
北宋时期,江南之地,有一个小村庄,名叫枫林村。村子里绿树成荫,溪流潺潺,人们过着宁静而质朴的生活。在这个村子里,诞生了一位日后名震文坛的人物——李觏。
李觏自小聪慧过人,对知识有着强烈的渴望。他常常独自一人在村中的私塾外,偷偷聆听先生授课,那专注的神情仿佛整个世界都只剩下了知识的声音。
有一日,村里来了一位行商,带来了许多新奇的玩意儿和书籍。李觏被其中一本破旧的古籍吸引,那是一本讲述古代贤哲智慧的书。他用自己积攒已久的零花钱买下了这本书,如获至宝,日夜研读。
随着年龄的增长,李觏的才华逐渐展露。他的诗词文章,在村里传颂开来。然而,李觏并不满足于此,他渴望走出这个小村庄,去追寻更广阔的天地,学习更多的知识。
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清晨,李觏告别了父母,踏上了求学之路。他身背行囊,怀揣着梦想,眼神中充满了坚定。一路上,他风餐露宿,遭遇了许多困难。有时遇到狂风暴雨,无处躲避;有时干粮用尽,饥肠辘辘。但他从未有过放弃的念头。
终于,李觏来到了一座繁华的城镇,这里有一所著名的学府。他满怀希望地前去求见夫子,希望能入学府深造。夫子见他衣衫褴褛,却目光炯炯,心中已有几分赞赏。
“你为何求学?”夫子问道。
李觏恭敬地回答:“学生渴望知识,愿以所学造福百姓,为天下谋福祉。”
夫子微微点头,决定给他一个机会。在学府中,李觏刻苦学习,日夜不辍。他与同窗们交流切磋,不断完善自己的学问。
一次,学府组织了一场辩论会,主题是“治国之道”。李觏在辩论会上大放异彩,他引经据典,阐述自己对于治国的独到见解,令众人折服。
“治国当以民为本,民富则国强。应轻徭薄赋,使百姓安居乐业,方能长治久安。”李觏的话语掷地有声。
同窗王生却反驳道:“治国应以律法为重,严法才能约束众人,使社会有序。”
李觏微微一笑,回应道:“律法固然重要,但倘若百姓生活困苦,律法再严,也难以服众。只有让百姓富足,人心自顺,律法方能更好地施行。”
这场辩论,让李觏声名远扬。
然而,李觏的求学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家中传来消息,父亲病重,急需用钱。李觏心急如焚,他决定暂时放下学业,回家照顾父亲。为了给父亲治病,他四处奔波,寻求名医,甚至不惜当掉自己心爱的书籍。
在这段艰难的时光里,李觏从未抱怨。他白天照顾父亲,晚上依然坚持读书。父亲看着他如此辛苦,心疼不已。
“儿啊,莫要为了我,耽误了你的前程。”父亲虚弱地说道。
李觏紧紧握住父亲的手:“父亲,您的安康比什么都重要,学业之事,我自会兼顾。”
好在经过李觏的悉心照料,父亲的病情逐渐好转。李觏也得以重新回到学府。
经过多年的努力,李觏终于学有所成。他的文章传遍四方,受到了许多达官贵人的赏识。但李觏并未因此而骄傲自满,他始终铭记自己的初心,希望能用自己的学问为百姓谋福。
当时,朝廷正为一些政策争论不休。李觏受邀前往京城,为朝廷建言献策。在朝堂之上,他毫不畏惧,直言不讳。
“如今之税收繁重,百姓苦不堪言。应改革税制,减轻百姓负担。”李觏说道。
一些官员对此表示反对:“税收乃国家之根本,岂能轻易更改?”
李觏据理力争:“若百姓不堪重负,国家根基何存?”
最终,他的建议得到了部分采纳,朝廷开始着手改革一些不合理的政策。李觏也因此成为了百姓心目中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