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章《东坡轶事》
北宋仁宗景祐三年,苏轼出生于四川眉山的一个书香世家。自小,苏轼便展现出了非凡的聪慧,在父亲苏洵的严格教导下,饱读诗书,立志报国为民。
弱冠之年,苏轼已才名远扬。这一年,眉州城举办了一场盛大的诗会,城中的文人墨客皆云集于此。苏轼身着一袭青衫,手持折扇,英姿飒爽地走进了诗会现场。众人见他到来,纷纷投来期待的目光。
诗会开始,大家纷纷吟诗作对,气氛热烈。轮到苏轼时,他略一思索,便高声吟道:“春江水暖鸭先知,桃花映日燕归时。风吹柳絮飘如雪,正是江南好景诗。”此诗一出,满座皆惊,众人皆为苏轼的才情所折服。
不久之后,苏轼赴京赶考。一路上,他饱览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心中感慨万千。到了京城,苏轼凭借着扎实的学问和出众的才华,在科举考试中一举成名,高中进士。
然而,初入仕途的苏轼,并未如想象中那般一帆风顺。当时的朝廷,新旧党争激烈,苏轼因不满王安石的变法,仗义执言,结果得罪了新党,被贬至黄州。
黄州,一个偏僻荒凉的地方。苏轼初到之时,心中难免有些失落。但他很快便调整好了心态,在东坡开垦荒地,自号“东坡居士”。一日,苏轼在田间劳作,偶遇一位老农。老农见他虽是文人模样,却亲自耕种,不禁好奇地问道:“先生为何在此辛苦劳作?”苏轼笑答:“人生在世,自当体验各种滋味,方能领悟真谛。”老农听后,竖起大拇指:“先生真是豁达之人!”
在黄州的日子里,苏轼虽然生活清苦,但他却能苦中作乐。他时常与友人相聚,饮酒赋诗。一次,好友陈季常来访,两人在月下对饮。陈季常叹道:“东坡兄,你如今被贬至此,难道心中就没有一丝怨恨?”苏轼端起酒杯,一饮而尽,朗声道:“怨恨?人生如梦,何必自寻烦恼。且看这明月清风,岂不美哉?”
这一日,苏轼突发奇想,决定亲自下厨,为友人烹制美食。他将猪肉切成大块,放入锅中,加入调料,慢慢炖煮。不多时,一股浓郁的香气弥漫开来。友人们品尝后,纷纷赞不绝口。这道猪肉菜肴,后来被人们称为“东坡肉”。
时光荏苒,新党失势,苏轼得以重回京城。然而,他看到朝廷中的种种弊端,依旧直言不讳,又得罪了旧党,再次被贬。这一次,他被贬到了惠州。
惠州地处岭南,气候炎热潮湿。但苏轼并未被恶劣的环境所打倒,他发现当地的荔枝鲜美可口,便写下了“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诗句。
在惠州,苏轼还遇到了一位善良的女子,名叫朝云。朝云对苏轼的才华钦佩不已,甘愿陪伴在他身边。苏轼与朝云相处甚欢,两人时常一起游山玩水,谈诗论词。
可好景不长,朝云不幸染病离世。苏轼悲痛欲绝,为朝云写下了“不合时宜,惟有朝云能识我;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的挽联。
经历了诸多的波折与磨难,苏轼始终保持着乐观豁达的心态。他的诗词文章,也愈发地深刻动人。
元符三年,宋徽宗即位,大赦天下,苏轼得以北归。然而,此时的苏轼已是风烛残年,身体每况愈下。在归途中,他回首自己的一生,感慨万千。
最终,苏轼在常州病逝。他的一生,如同一颗璀璨的流星,划过北宋的天空,留下了无数动人的篇章和令人敬仰的精神。
苏轼虽已离去,但他的名字,他的诗词,他的故事,将永远流传于世,激励着后人勇往直前,笑对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