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朱熹的智慧之旅》
南宋时期,福建尤溪的山水之间,朱熹诞生在一个书香门第。自小,他便展现出对知识的极度渴望和敏锐的思考能力。
朱熹年少时,聪慧过人,却也调皮好奇。一日,他听闻村中有一位老者,知晓诸多奇闻轶事,且对经史子集颇有见解。朱熹满心好奇,决定前去拜访。
来到老者家中,只见屋内书籍满架,墙上挂着字画。朱熹恭敬地行礼,老者微笑着请他坐下。
“小友,今日前来,所为何事?”老者捋着胡须问道。
朱熹眨眨眼睛,说道:“听闻您博学多才,特来请教。”
老者哈哈一笑:“但说无妨。”
朱熹便问道:“书中常言‘仁’,究竟何为‘仁’?”
老者沉思片刻,缓缓道:“‘仁’乃爱人之心,宽容之德,能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即为仁。”
朱熹若有所思地点点头,又问:“那如何才能达到‘仁’的境界?”
老者看着他,目光深邃:“需从日常小事做起,心怀善意,言行一致。”
朱熹似懂非懂,但这番对话却在他心中埋下了思考的种子。
随着年岁渐长,朱熹进入学堂读书。他勤奋刻苦,常常读书至深夜。同窗们嬉戏玩耍时,他却独自一人在角落默默诵读经典。
有一次,先生讲解一篇文章,朱熹对其中一处的理解与先生不同,便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
先生微微皱眉:“朱熹,为师所讲难道有错?”
朱熹不卑不亢,拱手道:“先生,学生并非有意冒犯,只是对此处有不同看法。”接着,他详细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先生听后,先是一愣,而后露出欣慰的笑容:“朱熹啊,你能独立思考,难能可贵。但学问之道,还需多方求证。”
朱熹深深鞠躬:“学生谨记。”
此后,朱熹更加努力钻研学问,四处求教。他游历名山大川,拜访各地名师,不断丰富自己的学识。
一次,朱熹在一座古寺借宿。夜晚,月色如水,他在庭院中踱步,思考着近日所学。忽然,听到禅房内传来一阵争论声。
他凑近一听,原来是两位僧人在讨论佛法。一人说:“佛法无边,应追求超脱尘世。”另一人则道:“若不关注世间疾苦,又谈何佛法?”
朱熹心中一动,不禁想到儒家的入世思想,顿时思绪万千。
离开古寺后,朱熹继续前行。途中,他遇到一位落魄书生。书生面容憔悴,衣衫褴褛。
朱熹关切地问道:“兄台为何如此落魄?”
书生长叹一声:“屡试不第,报国无门,如今身无分文。”
朱熹安慰道:“莫要灰心,学问之道,在于持之以恒。”说着,他从行囊中拿出一些钱财递给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