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三严之一》
在中国古代文学的璀璨星河中,南宋诗人严羽以其独特的诗论思想和深邃的人生哲理,犹如一颗璀璨的星辰,照亮了后世诗歌创作与批评的道路。他,字仪卿,一字丹丘,自号沧浪逋客,又称沧浪先生,是福建省邵武市的一位杰出诗论家与诗人,与同宗严仁、严参并称为“三严”,更与严肃、严参等八人合称为“九严”,共同在南宋诗坛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早年求学与仕途坎坷
严羽的生年大致在1192年至1197年间,正值南宋朝廷风雨飘摇之际,韩侂胄北伐失利,宋金屈辱求和,社会动荡不安。他早年求学于邻县光泽县学教授包恢门下,深受儒家思想熏陶。嘉定六年(1213年),二十二岁的严羽离开家乡,至江西南城包恢之父包扬门下深造。包扬作为当地颇有声望的宿儒,先后受学于陆九渊和朱熹,其“本心之学”对严羽产生了深远影响。然而,由于包扬年事已高,三年后去世,严羽辞别师门,开始了长达七年的客游生涯。
在这段漂泊的日子里,严羽并未能在仕途上有所建树,反而在幕府中庸庸碌碌,郁郁不得志。然而,正是这段经历,让他结识了杜耒、冯熙之、戴复古等志同道合的诗人,以及张南卿等敬重他、与他有共同语言的官员。他们在诗词歌赋中寻求心灵的慰藉,相互激励,共同探索诗歌的奥秘。
###诗歌创作与理论贡献
严羽的诗歌创作虽不及其理论贡献显赫,但亦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他的诗作数量不多,今存《沧浪吟》仅有一百余首,后人为其整理的《沧浪先生吟卷》中共收诗作一百四十六首。严羽的七言歌行仿效李白,五律则兼学杜甫、韦应物,但更倾向于王维、孟浩然的冲淡空灵一路。他的诗作中常流露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时事的关注,如《北伐行》、《四方行》、《有感六首》等,均透露出他深厚的爱国情怀和批判精神。
然而,真正让严羽名垂青史的,是他的诗歌理论专著《沧浪诗话》。这部著作是继钟嵘《诗品》、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之后最重要的诗歌理论专著之一,几乎涉及到诗歌创作一切重要的方面,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诗学体系。全书由《诗辨》、《诗体》、《诗法》、《诗评》、《诗证》五部分组成,系统地阐述了他的“禅悟”理论。
严羽在《沧浪诗话》中强调“妙悟”、“兴趣”和“入神”的重要性,认为诗歌创作应追求“不涉理路,不落言筌,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的境界。他推崇汉魏盛唐诗歌为最高楷模,尤其奉盛唐诗为圭臬,对苏轼、黄庭坚以及江湖派诗风表示不满。他认为诗歌应追求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反对宋诗的散文化、议论化倾向。这些观点不仅在当时独树一帜,而且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与批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人格魅力与晚年生活
严羽的人格魅力同样令人钦佩。他秉性忠耿,好结江湖间名士,与友人之间的深厚情谊成为他人生中的重要支撑。在幕府中郁郁不得志时,是友情的温暖让他一次次站起;在漂泊无定的岁月里,是友情的陪伴让他坚定向前。他与戴复古、王埜等人的友情更是被后人传为佳话,他们一起在富屯溪畔的望江楼吃酒作诗、论诗的场景至今仍被后人铭记。
晚年的严羽逐渐淡出诗坛,隐居在邵武城外东潭山一个清幽秀丽的地方。他的住宅依山傍水,是典型的隐士山庄。在这里,他过着清贫而宁静的生活,一年到头很少饮酒,朋友来访也只是以清茶款待。然而,即便是在隐居的日子里,他依然关心国家大事和时局变化,其爱国情怀和批判精神在诗中时有流露。
###结语
严羽作为南宋时期的一位杰出诗论家与诗人,以其独特的诗论思想和深邃的人生哲理在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的《沧浪诗话》不仅是中国古代诗歌理论的重要遗产之一,而且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与批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他的人格魅力和爱国情怀也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回望严羽的一生我们或许能从中汲取到一份宁静与淡泊的力量让心灵得到一次深刻的洗礼与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