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为为,你火了!
16.为为,你火了!
何思为到旅行社的时候,邱莉莉已经在会议室里面坐着,正在计算每个人的平均费用。
这一批美术生一共三十二个,另外还有四位老师。
“为为,美术写生一般多久一次?”邱莉莉问。
“一年就一次。”
“这个机构有多少学生?”
“他们的艺考高中班每年招生都能有四五百个。”
“要是签订长期合同,那咱们不就有稳定客源了?”
邱莉莉兴奋地擡起头,眼睛亮闪闪的像在发光。
“应该是。”何思为淡定答道。
邱莉莉跟打了鸡血一样,撕了纸准备重新算。
“那咱们得做好!留下好印象,争取长期合同。”
接待美术生成了旅行社的第一个大单,何思为带过美术班,对流程很熟悉,这次代替邱莉莉做了接待的活儿。
八月的上阳镇虽阳光毒辣,但站在树荫下也能获得一丝凉爽。
何思为穿着旅行社定制的衣服,带领着一队人来到石板街,走到二婶茶馆门口。
“我们的休憩地就是这个茶馆,同学们可以把东西放在店里。石板街最热闹的是中段街,大家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采风。”
接着带队老师宣布有半小时的自由活动,同学们欢呼着一哄而散,不少人在茶馆里休息,剩下的人都去了旁边张春丽店里买小吃。
何思为和两位带队老师在树荫下乘凉,一位是林清,何思为以前在机构代课的时候就认识,也是谢源的女朋友。
两人算不上朋友,只能称为“熟人”。
另一位何思为不知道叫什么名字,应该是画室招的新人,只听见林清叫人“小徐”。
“现在就干导游的活儿?”林清问旁边的何思为。
“忙的时候当导游,不忙的时候做我自己的事儿。”
“什么事儿?”林清就像咬住鱼钩的鱼。
“旅游策划。”
“不回城里了?”
“上阳镇才是我家。”
何思为说完起身去了张春丽的店里,再出来时手上端了两碗米豆腐,递给林清和小徐。
“尝尝?咱们这儿的特产。”
林清也没扭捏,接过碗尝了两口。
“谢谢思为姐。”小徐笑着说。
半个小时很快过去,小徐在清点人数,都是十七八岁的孩子,生怕出了岔子。
等他们清点完毕,何思为带着人往前走,打开了身上的“小蜜蜂”。
“同学们,现在我们所处的地方是上阳镇最有名的石板街,两边是源于古代的干栏式建筑,也就是土家族最常见的吊脚楼。我们等会儿到江边往回望,就能领会到空中楼阁的诗画意境......”
这是何思为第一次当导游讲解,但这些词好似就跟长在自己身体里,需要的时候就往外蹦。
身为一个土生土长的上阳镇人,要是不了解上阳镇的文化才是奇怪。
“这是桥重桥,清乾元年建造,俗称官桥。主要特色是分为上下两桥,但同跨一沟,错落有致,站在这个地方是最好的视觉定点。这也是这条街上的最后一个景点。”
何思为带着学生走完了三公里的古街,一一介绍完所有的有名的建筑。
这会儿口干舌燥,直接坐在桥头喝起了水。
林清在跟学生们交代注意事项,下午都是他们的自由活动时间,六点钟在茶馆集合点名。
等到一群人解散,何思为准备回旅行社待着。
身后的林清追上来问:“不带我去你们工作室看看?”
何思为心里觉得别扭,毕竟俩人没熟到这种地步,却又不好推迟,只能领着人往旅行社走。
两人进了屋,林清自己逛了一圈回到何思为身边坐下,说了句,“你们这儿挺整洁。”
旅行社里除了前台就是两张办公桌,还有几张塑料椅子。
另一间房间里有一张大会议桌,配的也是几把塑料椅子,桌上放着邱莉莉家里淘汰下来的投影仪。
两间屋子里放的东西一目了然,可不“整洁”嘛。
何思为笑笑没说话,起身接了杯水放在桌上。
“真不做策展了?”林清问。
“不做了。”
何思为疲于应付,知道林清是因为谢源的原因在这儿四处打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