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三画(7)
第12章三画(7)
【异名】岗油麻、山油麻、仙桃草、野芝麻、假芝麻、假油麻、牛釜尾、野麻甲、石秤砣。【性昧归经】苦,寒。归肝、胆、肺经。
【功效应用】发散风热:用于感冒发热,咽痛,咳嗽,可与青蒿、野菊花、一点红,或与金银花、连翘、板蓝根、荆芥等同用。解毒消肿:用于痈肿疮毒,乳痈,蛇咬伤,可用鲜叶捣烂外敷,或单用其鲜根,酒水煎服。清利湿热:用于湿热泄泻,痢疾,单用其根水煎服。
现代常用于感冒发热、扁桃体炎、急性支气管炎、肠炎、痢疾、高血压、乳腺炎、疖痈、毒蛇咬伤等。治高血压,可单用其根30g煎服,或制流浸膏冲服,每日1~2剂,2次分服。
【用法用量】煎服:9~15g(鲜品30~60g)。外用:适量,鲜品捣敷。
【使用注意】内服过量可出现头晕、恶心、腹泻等副作用。虚寒证及孕妇忌服。
【现代研究】含黄酮苷、酚类、鞣质。体外试验,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
山羊角见《本草新编》。为牛科动物青羊naemorhedusgoralhardwicke的角。分布于东北及内蒙古、河北、陕西、山西、湖北、浙江、广东、广西、西藏、四川、云南等地。
【异名】青羊角。
【性味归经】咸,寒。归肝经。
【功效应用】平肝熄风:用于温热病热盛动风,癫痫、中风所致的痉挛抽搐,单用,或与钩藤、白芍、生地等同用;用于肝阳上亢之眩晕、头痛,可与石决明、白芍、牡蛎等配伍。清肝明目:用于肝热目赤,可配伍菊花、石决明等。
现代常用于感染性疾病引起的高热、神昏、谵语抽搐,原发性高血压,结膜炎,化脓性中耳炎等。治耳内流脓者,可单用烧存性、研末吹耳中。
【用法用量】煎服:30~50g;或磨粉服,3~6g。外用:研末吹耳中,0.6~0.9g。
【使用注意】脾胃虚寒者慎服。
【现代研究】具有解热,镇静,抗惊厥,镇痛,增强体液免疫功能等作用。
山豆根见《开宝本草》。为豆科灌木越南槐sophorasubprostratachunett.chen的根。主产于广西、广东、贵州等地。
【异名】山大豆根、苦豆根、广豆根。
【性味归经】苦,寒。归心、肺、胃、大肠经。
【功效应用】解毒利咽:用于热毒上攻之咽喉肿痛,牙龈肿痛,单用煎服或含漱;或配伍玄参、麦冬、桔梗、射干、牛蒡子、甘草等。若与大黄、升麻、朴硝制蜜丸治疗上证,即山豆根丸(《仁斋直指方》)。此外,单用内服;又治湿热黄疸,赤白痢疾,有清利湿热之能;研末调敷,还治疮癣。
现代常用于咽喉炎、扁桃体炎、钩端螺旋体病、宫颈糜烂,也有用于多种癌症,但疗效尚不肯定。治疗宫颈糜烂,将其研粉消毒,先以1:1000苯扎溴铵消毒宫颈,后用棉球蘸药粉涂于子宫颈糜烂处,1~3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用法用量】煎服:9~15g;或磨汁。外用:适量,含漱;或捣敷。
【使用注意】脾胃虚寒泄泻者忌服。
【现代研究】含苦参碱、氧化苦参碱、臭豆碱、甲基金雀花碱等生物碱及黄酮类化合物广豆根素、环广豆根素等。广豆根水浸及温浸剂对接种的子宫颈癌u14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肉癌180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对实体型腹水肝癌66系有延迟腹水形成和延长生命的作用。苦参总碱等对正常家兔外周白细胞有升高作用。对经x-线全身照射,白细胞计数下降的家兔有明显的治疗作用。对志贺菌属、铜绿假单胞菌、变形分枝杆菌、结核分枝杆菌、大肠埃希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霍乱弧菌、皮肤真菌、钩藤螺旋体等病原菌均有一定的抑制杀灭作用。
山苦荬见《广西药植名录》。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山苦荬lxerischinensis(thunb.)nakai的全草。分布于我国东部、南部、北部各地。
【异名】苦菜、七托莲、苦麻菜、小苦荬。
【性味归经】苦,寒。归肺、肝、胆、大肠经。
【功效应用】解毒消痈:用于痈肿疮疡,单用焙干研粉,蜂蜜调敷,或用鲜草,与鲜蒲公英捣敷外用;用于咽喉肿痛,单用水煎服;用于肠痈,可与薏苡仁、牡丹皮、冬瓜仁、桃仁、金银花水煎服;用于肺痈,可与芦根、鱼腥草、桔梗等同用;用于痔疮肿痛,可单用煎水熏洗。凉血止血:用于血热妄行之吐血、衄血、崩漏下血,可与生地、大蓟、侧柏叶等同用。
现代常用于痈疖肿痛、胆囊炎、阑尾炎、咽喉炎、肺脓肿及多种出血症等。
【用法用量】煎服:10~15g;或研末服,每次1g。外用:适量,捣敷;或研末调涂;或煎水熏洗。
山枝仁见《四川中药志》。为海桐花科常绿小乔木光叶海桐pittosporumglabratumlindl.的种子。分布于广东、广西、湖南、四川、贵州、陕西等地。
【异名】芭豆、崖花子、榨木仁、土连翘、广枝仁。
【性味归经】苦、涩,平。归肺、脾、大肠经。
【功效应用】清热生津:用于虚热心烦,口渴,咽喉疼痛,单味煎服。治咽痛,亦可配伍桔梗、甘草、射干等。清利湿热:用于湿热泄泻,可配伍茯苓、泽泻、猪苓、厚朴等;用于下痢后重,可配伍藿香、苍术、厚朴、陈皮、茯苓、葛根、白术、当归等。
现代常用于慢性咽炎,急、慢性肠炎,细菌性痢疾等。
【用法用量】煎服:9~15g;或研末。
山枝根见《四川中药志》。为海桐花科常绿小乔木光叶海桐pittosporumglabratumlindl.的根或根皮。
【异名】光叶海桐根、山栀茶根、皮子药。
【性味归经】甘、辛、苦,微温。归肝、脾、肺经。
【功效应用】祛风除湿:用于风湿痹痛,腰腿疼痛,单用煎服,或配伍枫荷梨泡酒服。活血疗伤:用于跌打损伤,骨折,可与腹水草、蜘蛛抱蛋、骨碎补、秋海棠、活螃蟹各等份,共捣烂,酒调敷。化痰止咳:用于虚劳咳喘,可与白花菜根、瑞香同煎服。此外,单用,或与白花菜根等浸酒服,又治肾虚遗精,及肝阳眩晕。
现代常用于风湿性关节炎、跌打骨折、高血压、哮喘等。
【用法用量】煎服:9~15g;或浸酒。外用:适量,捣敷,或研末敷;或煎水洗;或浸酒搽。
【使用注意】孕妇忌服。
山茱萸见《神农本草经》。为山茱萸科落叶小乔木山茱萸cornusofficinalissieb.et.的果肉。产于浙江、河南、安徽、陕西、山西、四川等地。
【异名】蜀刺、鸡足、山萸肉、肉枣、枣皮、萸肉、制萸肉。
【性味归经】甘、酸,微温。归肝、肾经。
【功效应用】补益肝肾:本品甘温质润,阴阳双补。用于肝肾阴虚,头晕目眩,腰酸耳鸣,常与熟地、山药等同用,如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证直诀》);用于命门火衰,肾阳不足之腰膝冷痛,阳痿遗精,常与附子、肉桂、淫羊藿、巴戟天等同用,如肾气丸(《金匮要略》)。收敛固涩:用于肾虚精关不固之遗精,滑精,如六味地黄丸,肾气丸;用于肾虚膀胱失约之遗尿,尿频,常与覆盆子、桑螵蛸、金樱子等同用;用于妇女肝肾亏损,冲任不固之崩漏,月经过多,常与熟地、白芍、当归等同用,如加味四物汤(《傅青主女科》);用于大汗欲脱,神疲衰惫,常与人参、附子、龙骨等同用,如来复汤(《医学衷中参西录》)。此外,与生地、天花粉等同用,还治消渴症。
现代常用于阳痿、遗精、早泄、不育不孕症、习惯性流产、功能性子宫出血、糖尿病、围绝经期(更年期)综合征、白内障、青光眼、角膜炎、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再生障碍性贫血、骨质疏松症、神经衰弱等。
【用法用量】煎服:5~10g(急救固脱10~30g);或入丸、散。
【使用注意】本品温补固涩,故命门火炽,素有湿热及小便淋涩者忌服。
【现代研究】含山茱萸苷、皂苷、没食子酸、苹果酸、酒石酸、维生素a、鞣质等。体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流感病毒有抑制作用,能强心,升压,抑制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形成,降血糖,利尿,增强非特异性免疫功能,抗实验性肝损伤,对化疗、放疗引起的白细胞下降有升高作用。所含鞣质有收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