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三画(5)
第10章三画(5)
【现代研究】根含三萜皂苷、生物碱。皂苷对小鼠有抗癌作用。大巢菜见《本草纲目》。为豆科1年生草本植物大巢菜viciasntiaral.的全草。我国各地均有分布。
【异名】薇菜、野麻豌、春巢菜、野菜豆、黄藤子、肥田草。
【性味归经】甘、辛,寒。归肝、胆、小肠、肾经。
【功效应用】补益肝肾:用于肾阴不足所致腰酸遗精,常与黄精、天冬、仙茅、杜仲、朱砂和猪蹄炖服。祛湿利水:用于水肿,黄疸,可配伍金钱草、虎杖等。祛痰止咳:用于咳嗽痰稠,单用水煎服,或与黄芩、桑白皮、胆南星等同用。此外,煎服并捣敷,或煎水洗患处,又治痈疽发背,痔疮等。
现代常用于腰肌劳损、遗精、甲型病毒性肝炎、肾炎水肿等。
【用法用量】煎服:15~30g;或炖肉。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水洗。
【现代研究】含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c,黄酮类、甾类、香豆素类、氨基酸、胡萝卜素、矿物质、微量元素、微量氢氰酸。
大腹皮见《开宝本草》。为棕榈科植物槟榔arecacatechul.的果皮。主产于广东、海南、云南、台湾等地。
【异名】槟榔皮、大腹毛、槟榔衣、大腹绒。
【性味归经】辛,微温。归脾、胃经。
【功效应用】行气宽中:用于湿阻气滞之脘腹胀满及食积气滞之脘痞、嗳气、吞酸、大便失常。治湿阻气滞者,常与藿香、橘皮等配伍;治食积气滞者,常配伍山楂、神曲、麦芽、枳实等。利水消肿:用于水湿停滞之肌肤水肿,小便不利,常与茯苓皮、生姜皮、五加皮等同用,如五皮饮(《麻科活人全书》);用于脚气浮肿,常与槟榔、木通、牵牛子等配伍。
现代常用于急性胃肠炎、胃肠型感冒、小儿单纯性消化不良、慢性病毒性肝炎、肾炎水肿、泌尿系感染等。
【用法用量】煎服:6~9g;或入丸剂。外用:适量,煎水洗;或研末调敷。
【使用注意】本品辛温下气,故气虚、体虚者慎服。
【现代研究】含鞣质、α-儿茶素、槟榔碱等。煎剂能使兔离体肠管紧张性升高,收缩幅度减少,有促进消化液分泌旺盛的作用。
大一枝箭见《滇南本草》。为石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黄花石蒜lycorisaureaherb.的鳞茎。分布于我国中部、南部各地。
【异名】铁色箭、忽地笑、祖先花、岩大蒜、独脚蒜头。
【性味归经】辛、甘,平。有毒。归肺经。
【功效应用】润肺止咳:用于肺热燥咳,肺痨咳嗽,或咳痰带血,可与续断、花粉、石膏同用,或配伍沙参、麦冬、桑白皮、地骨皮、黄芩、桔梗等。解毒消肿:用于痈肿疮毒,疔疮结核,可与野菊花、三匹风捣汁外涂;用于水火烫伤,捣汁和鸡蛋清涂伤处。此外,捣汁涂患处,可治耳下红肿。
现代常用于慢性支气管炎、肺结核、皮肤溃疡、烧烫伤等。
【用法用量】煎服:鲜品3~10g;或人散剂。外用:适量,捣敷;或捣汁涂。
【使用注意】含石蒜碱、雪花莲胺碱、石蒜胺碱等生物碱。流浸膏有催吐作用,能使呼吸道分泌增加,还有显著祛痰作用。
大飞扬草见《岭南采药录》。为大戟科1年生草本植物飞扬草euphorbiahirtal.的全草。主产于广东、海南、福建等地。
【异名】大飞扬、飞扬、节节花、白乳草、天泡草、大乳汁草、奶母草。
【性味归经】辛、酸,凉。归大肠、肾经。
【功效应用】清热利湿:用于湿热泻痢,淋证,尿血,小便不通,单用水煎服。解毒消痈:用于毒热瘀结之疔疮痈肿,乳痈,煎服并用鲜草捣敷;用于肺痈,鲜草捣烂绞汁,开水冲服。杀虫止痒:用于皮肤瘙痒,湿疹,疥癣,煎水泡洗。通下乳汁:用于产后少乳或乳汁不通,单味煎服,或配伍穿山甲、路路通等。此外,鲜草捣烂取汁,加雄黄末调匀外涂,可治带状疱疹。
现代常用于支气管炎、肺脓肿、急性肠炎、细菌性痢疾、消化不良、泌尿系感染等。
【用法用量】煎服:6~9g(鲜品30~60g)。外用:适量,煎水洗;或捣敷。
【现代研究】含元羁萜、-β香树脂醇、β-谷甾醇等。具有中枢性镇痛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有抗菌作用,还有抗炎,兴奋子宫,止泻等作用。
大叶香薷见《常用中草药配方》。为唇形科1年生草本植物疏花荠芋mosladianthera(ham.)maxim的全草。分布于我国中南部。
【异名】热痱草、假鱼香、小鱼仙草、痱子草、霍乱草、香花草、土荆芥。
【性味归经】辛、苦,微温。归肺、脾、胃经。
【功效应用】发表散寒:用于风寒外感,恶寒发热,常与紫苏、生姜同用。解暑化湿:用于暑湿外感,寒热胸闷,呕吐恶心,可与白扁豆、厚朴、十大功劳叶同煎服。祛风止痒:用于皮肤瘙痒,湿疹,痱子,荨麻疹,可单用煎水浸洗,或用鲜草捣烂绞汁擦患处。此外,捣烂外敷,又治外伤出血及毒蛇咬伤。
现代常用于感冒、中暑、滴虫性阴道炎、皮肤湿疹等。治阴痒,可与桉叶各60g,煎水冲洗阴道。
【用法用量】煎服:9~15g。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水洗。
【现代研究】含挥发油等。
大叶桉叶见《中国药用植物图鉴》。为桃金娘科常绿乔木大叶桉eucalyptusrobustasm.的叶。广东、广西、福建、湖南、贵州、云南等地都有栽培。
【异名】蚊仔树叶、桉叶。
【性味归经】苦、辛,凉。归肺、脾、胃、大肠经。
【功效应用】发散风热:用于风热感冒,温病初起,单用煎水服,或煎水熏浴。祛痰止咳:用于肺热咳喘,常与黄荆、桑白皮等配伍。燥湿止泻:用于湿热泻痢:单用水煎服,或与凤尾草、石榴皮、水辣蓼、斑地锦等同用。清热解毒:用于热毒壅盛所致痈肿疮毒,乳痈肿痛,水火烫伤等,既可煎汤内服;亦可煎水外搽,还可捣烂外敷。杀虫止痒:用于疥癣,湿疹,风痒,均可煎水洗患处,或研末调敷。
现代常用于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脑膜炎、中耳炎、蜂窝织炎、丹毒、急性乳腺炎、荨麻疹、湿疹、烧烫伤、神经性皮炎等。
【用法用量】煎服:6~9g(鲜品15~30g)。外用:适量,煎水洗;或研末调膏外敷。
【现代研究】含挥发油、没食子酸、酚类、甾醇、三萜类等。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链球菌、大肠埃希菌、志贺菌属及流感病毒等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大叶紫珠见《广西药用植物名录》。为马鞭草科灌木或小乔木大叶紫珠callicarpamacrophyllavahl.等的根或叶。分布于广东、广西、福建、贵州、云南等地。
【异名】假大艾、白骨风、大风叶、紫珠叶、紫珠。
【性味归经】苦、微辛,平。归肝、肾、脾、胃经。
【功效应用】化瘀止血:用于吐血、咯血、衄血、尿血、便血、崩漏下血,单味煎服,或配伍三七粉、茜草根等;用于创伤出血,研末撒布外用。散瘀消肿:用于跌打损伤,瘀血肿痛,捣烂外敷。祛风除湿:用于风湿痹痛,可配伍威灵仙、寻骨风、独活、桑寄生、赤芍、薏米等。
现代常用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出血、食管静脉曲张出血、手术切口出血、鼻出血、齿龈出血、风湿性关节炎等。
【用法用量】煎服:15~30g。外用:叶,研末撒;或捣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