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蓝榜直指王府账
李洵玉一抬手:“够了。”
“这不是个人贪腐。”
“这是制度塌方。”
“咱们从肃亲王副印案贴榜,到凤仪宫吃空饷,再到盐银承印,很多人说——政绩查得太狠。”
“可你看看这账。”
“四十七万两。”
“百姓为了一斗盐卖了半袋粮。”
“他们拿四十七万银,批了一个章,说‘这叫试点’。”
“谁他妈给他们这胆子,说这是‘改革’?”
“这是割命。”
他站起身,走到墙前,把一张新写好的蓝榜亲手贴上:
【王府产业试点账】
【案号:亲账·乙三十】
【经政绩司查证,户部左署朱允山于天启六年至九年间,先后批出“产业试点赏银”七十三笔,涵盖盐务、米市、边铁、船舶、布行等民用资源,金额共计四十七万三千八百两。
账目接收人为十七家王府旁支或宗亲亲属,银经特调流程拨出,无政令、无公示、无回签。
现已查实其中九户涉及虚价转售、虚设工坊、空账领银行为。】
【政绩司建议:即日起冻结全部“产业赏银”调令,朱允山停职问查,所有试点账目纳入政绩审录系统,设专署“民产账督组”。】
榜一贴,震动的不只是南淮。
是整个王府圈子。
过去政绩司贴的是宗亲吃空饷,是亲王买贡名,是太庙篡谱。
这些账,不管多狠,那也还是账上的事。
可这次不同。
这一榜,贴的是——他们的钱袋子。
是他们挂在“改革”“试点”“家学工坊”下面的银库。
是他们的“民企王账”。
东城王府当天紧急召集三位王爷开会,消息传得飞快:
“政绩司查到我们盐线了。”
“不是抄家,是直接贴账。”
“再查下去,那几家布庄、油坊、船行、纸局,全得贴榜。”
“那咱怎么办?”
“户部的朱允山保不住了。”
“他都被政绩司点名了。”
“这要是再让他们把江南的三坊账贴出来——”
“咱几个下半年赏银,怕是全得停。”
“那还等啥?上折子。”
“不能再让李洵玉这么贴了。”
“女帝再怎么宠他,他也不能管到王府铺子里吧?”
“打个王府账,还要你个查账的插手?”
“上内阁——递折子,弹他!”
当天中午,内阁收到三家王府联名折子,内容只有一句话:
【政绩司不得干涉王府私人商账。】
落款:
宁亲王、晋王府、江东王。
中书堂议了整整一下午,没人敢第一时间批。
有人觉得这事大,有人觉得这事难。
也有人低头说了句:“可他们贴得……确实是真的。”
最后,这封折子没批。
但没等政绩司歇口气,一件事先爆了。
赵府府邸外墙被人泼了一桶血。
一张纸贴在门口,写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