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6章狮子大开口
第836章狮子大开口
朱永在张延龄引介下,被调往延绥任总兵官,协同王越完成后续进兵计划。
与此同时,被调去延绥的还有王越和张延龄在京师训练出的四千新军将士。
加上留守京师作为火种正在训练新兵的两千老卒,以及张延龄麾下留在大同的一千护卫人马,基本上朱祐樘登基后训练出且装备新式武器的新军已全都用上了,大战随时都可以开启。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而东风就是粮草到位。
秋粮入库后,朝廷并没有调拨钱粮往西北,打算让西北将士熬一熬,过一个苦冬。
毕竟朝廷刚把过去几年积欠的军饷发放到位,甚至连朝中大臣都没想到,皇帝通过盐税改革后得到庞大税款,会如此大方一次就给西北将士发放那么多。
明明可以拖延个几年,慢慢把银子发放下去,方便各级官员上下其手,通过耗羡等方式,克扣部分钱粮,让过手的官将雨露均沾。
皇帝非要一次发放,且还不是通过朝廷军政体系逐级发放,而是直接派人去西北,对照服役的将士名单,又经过巡察御史现场监督,一步发放到位。
在朝中大臣看来,我们的俸禄积欠是通过折色等方式发放,到手的时间比起宣大和三边将士还要晚,凭什么才过几个月西北将士就又能拿到军饷?
大明朝廷拖欠军饷又不是近年来才有的事,完全可以拿朝廷府库存粮少,资金压力大,各地灾情频发,且还有黄河改道工程耗费巨大作为借口,让西北将士勒紧裤腰带过过苦日子。
文官的不配合,导致西北要打一场仗,还得张延龄自己想办法去凑军饷。
并不是说给他自己凑,而是给王越凑。
王越除了跟朝廷诉苦,不断讨要钱粮,还在延绥施行更为严格的财税征缴制度,而王越好像完全不留后路一般,把本来应该用来加固城关要隘的钱粮调度出来,作为出征草原的资金使用。
将士们需要自备一定口粮,再就是催促朝廷调拨,还有就是去信跟张延龄叫苦……王越也知道,现在能解决他出征后钱粮补给的,就是滞留大同的张延龄。
并不是说王越认为张延龄能凭空变出银子或是粮食来,也不以为张延龄能在短时间内让大同的煤矿出现收益……他知道的是张延龄带了很多商贾去大同。
王越认为,张延龄肯定会像之前出售西山煤矿的承包权一般,在山西来一次故技重施。
以山西遍地煤矿的情况来看,张延龄此举很可能会积累下过百万两银子的收入。
会哭的孩子才有奶吃,王越不断跟张延龄游说,表明他准备以八千精锐加上一万民夫出征,把最初规划的六千人数字直接提升到三倍。
开销增加近两倍。
虽然后勤补给人员的消耗更少,诸如不装备武器弹药……但后勤人员多了,吃饭的人相应也多了,还得给运送钱粮物资的牲口准备饲料……
王越就像狮子大开口一般,请求张延龄调拨的钱粮价值九十万两白银左右。
而本身朝廷能调给王越的其实也就二十万两银子不到,加上他在三边筹集的银子不会超过三十万两。
等于说还有六十万两银子的缺口,等着张延龄填补。
张延龄就差直接给王越甩三个字……不要脸!
为了打胜仗,王越最初不断在他面前表态,说区区一两千人就能打胜仗,可到了西北之后马上就变卦,或是以为朝廷离开他不行,非得让朝廷增加钱粮调派。
虽然从执行层面讲,王越为手下将士争取更多的物资补给,也是为接下来的战事有更大的胜算,也算情理中事,但此举明显超出朝廷的承担能力。
……
……
消息传回京师,张峦在家中看到李荣递来的王越讨要钱粮的奏疏,也不惯着,直接痛骂道:“如此厚颜无耻之人,世间罕有!”
李荣听到后,摇头道:“莫非这就是世人所说的,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张峦问道:“陛下是何态度?”
李荣叹息道:“陛下还能怎样?即便……最初定下的六十万两,您这边不是说……也很难吗?现在陡然增加到九十万两……就更加难以实现了……必须得想办法啊!”
“卧槽!”
张峦皱眉,“什么六十万两?那是给九边各处准备的军饷,可不是给延绥一地的!现在王威宁要九十万两来打仗!如果加上其他地方将士的军饷,需要的资金恐怕得白银一百三十万两上下!”
李荣面色尴尬:“是多了点儿,但有什么办法?”
张峦道:“他不行,自会有别人行!”
“您的意思,把王侍郎给召回来?”
李荣很纳闷儿。
当初举荐王越的人是你,主动替王越凑军饷的人也是你,现在就因为王越狮子大开口,你就打算将其当成弃子?
张峦一脸怒容:“明明答应只供给六千人马的粮草,这已是极限了,他到底想作甚?”
李荣道:“陛下怕的就是接下来的战事若不能取胜,最后赖是朝廷没有调给足够的钱粮和人马,不承认是他的过错!”
“没那么大的脑袋,就别戴那么大的帽子!”
张峦道,“无端地让人笑话!”
李荣问道:“那……国丈爷究竟是怎么个意思?到底是筹措银子,还是说驳回王侍郎所请,让他维持原本的计划?还有……索性把他调回京城来?如今朝野议论纷纷,说王侍郎到延绥后,有点儿撒欢的意思,怕是没人能约束!”
张峦嘀咕道:“之前不是说让吾儿能管得了他吗?怎么也失控了?”
“张先生,您说什么?”
李荣听了个大概,却故作不懂。
张峦道:“没什么,得跟陛下说,他要的钱粮数目太多,朝廷不可能给!如果今年不能打,就让他退兵!
“又不是说非得今年一战定胜负,现在朝廷不正在等鞑靼人给回信吗?如果鞑靼人来朝见,接受归附的条件,或许这一仗还不用打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