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8章军中的年轻人
第838章军中的年轻人
转眼已是十月底。
朱祐樘这边很焦虑,王越擅自出兵之事,让他心中很不安,尤其他还不像他父亲那般可以躲避上朝。
因为每天都要临朝议事,大臣一有机会就当众提出三边地区出现的危机,认为王越出兵河套有多不合规矩,除了攻击王越为私利而乱国外,剩下就是请求皇帝早些把王越的官职给撤了,顺带收紧九边军政大权,让这个寒冬不发生战事。
这天朱祐樘又在朝会上受了一肚子气。
回到乾清宫后,覃昌进言:“陛下,边镇有不少地方,纷纷上奏催促今年粮饷……将士们的意见很大,认为朝廷未能及时发饷,影响恶劣,据说有的地方连有官职在身的武将都在卖儿卖女以渡过难关。”
“怎么啥都凑一块儿了?”
朱祐樘回头看了一眼,皱眉道:“以前各边镇多年欠饷没发,不也没这么多意见?在此之前朝廷刚一次性补发了那么多,积欠一扫而空,他们还想怎么样?难道是说有人贪墨,钱粮没发放到位?为何非要催得这么紧呢?”
覃昌为难道:“陛下,以往就算有欠饷,毕竟粮开中制在那儿摆着,盐引变粮是在西北之地进行,钱粮补给方便……而眼下盐引发放权已全都归了朝廷,大概西北各处都生出恐慌情绪了吧。”
朱祐樘不满道:“早就说过,之前粮开中法施行时,西北军饷中的十之七八,甚至有的地方十之八九都是靠本地屯田所得,难道旧法废黜他们就不种粮了?现在改了盐法后,中枢统一收钱,从全国统一购买粮食后运去九边,数量只会比以往更多……为何他们就不理解呢?”
覃昌分析道:“或许是因为王越在延绥用兵,让其他边镇觉得,或许朝廷要节衣缩食支持三边战事,都怕本属于自己的那部分……被挪用吧。”
……
……
王越在十月底正式统领兵马,快速向北跨过黄河,正式进入鞑靼游牧部族的地界。
一场由大明主动发起的征服草原的战争就此展开。
因为王越想打鞑靼人一个措手不及,又怕被皇帝和大臣阻碍他的军事计划,所以采用的仍旧是不宣而战的方式,他给出的理由是夜不收调查到鞑靼人主力正在向大明边塞移动,有入侵大明的迹象,于是准备跟威宁海之战一样,来个突然袭击。
朱永也是临时得到通知,让他立即开拔,追上前面的部队,渡过黄河跟鞑靼人作战。
当他匆忙拔营,领兵紧跟在王越所部后边过河时,大批民夫正不断把粮食和物资护送过河,场面蔚为壮观。
朱晖跟部将做了一番布置,赶到刚刚搭建好的中军大帐,见到正对着地图发呆的父亲。
“父帅,此番突然领兵北上,延绥本镇兵马准备充分,而我等所部人马粮草和辎重携带严重不足,牲口也因长途跋涉而疲累不已,如果就此展开长途奔袭,只怕将士们会有怨言。”朱晖提到了军中将士士气不高的问题。
朱永抬头看向儿子,问道:“这么好的立功机会,你想放过吗?”
朱晖不言。
“看起来,朝中对此番出兵阻力,的确不小。”
朱永皱眉道,“否则王军门也不会冒天下之大不韪,面对即将进入寒冬腊月,暴雪随时都会降下的不利情况,贸然引兵北上。虽然军中火器做了改善,威力有目共睹,但不知为何我总觉得……心有不安。”
朱晖道:“儿仔细观察过延绥本镇兵马,其实他们也没准备好!甚至有人私下抱怨大冷天的不好好在城里待着,跑到河套不毛之地筑城……您想连北上河套他们都不乐意,谁愿意在这时候深入草原腹地?”
“嗯。”
朱永点了点头,道,“王世昌这是为了成全其一人功名,要牺牲整个大明的利益……真不明白为何陛下会如此纵容他!还是说张氏父子对其另有安排?”
朱晖叹道:“儿发现,其实王侍郎也在防备那位小国舅……据说小国舅曾与他约定,会领新军到延绥,到那时再出兵。
“且当时商定的出兵时间应该是来年开春,那时大地刚解冻,正是北方春荒时节,将士们没有农耕的需求,最适合北征。”
朱永伸手打断儿子的话,因为他看到王越派来的传令兵出现在帐门前。
“公爷,军门有请,让您到帅帐议事。”
传令兵道。
“知道了。”
朱晖一挥手道,“本将这就过去!”
……
……
朱永带着儿子朱晖抵达帅帐时,发现里面的会议已结束,一个个将官正从里面走出来。
这让朱永父子心中多少有些膈应。
你王越开会就开会吧,连我这个总兵官都抛在一旁,明显是想绕过我,用你自己的方式出击,为的是得到你想要的军功,让我们这群人没活路?
还是你觉得,平定草原后,你也会晋升为国公,到时都督府内就会跟我平起平坐,以后同行是冤家,才如此不尊重人?
“王军门。”
朱永见王越带着一个年轻人从帅帐里出来,赶紧迎上前行礼。
“保国公来了?”
王越笑着打招呼,然后介绍当下的情况:“刚才我只是安排了一下防备事务,另外将一路人马先行派了出去,配合夜不收,防止鞑靼人来袭。”
朱永心想,你武断就武断吧,在军中搞一言堂,还假惺惺把我叫来,准备商量什么?
毕竟威宁海之战,二人之间已有芥蒂,眼下朱永也意识到王越想跳过他取得战功,所以内心对王越极为抗拒。
“是。”
朱永道,“卑职也是因为安顿麾下人马,才来晚了!还望军门您不要怪罪。”
“无妨。”
王越表现得很大方,指着旁边白衣飘飘的年轻人道,“给你引介一下,这位是朝中王翰林之子,年轻一辈中的佼佼者,来自浙江的王守仁,字伯安,号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