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章 - 穿越古代悠閑日常 - 大南南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第126章

买了地,路上的雪还没有完全融化,高顺财就忍不住先过去看了一趟。

回来后就对谈晓兰说:“宅子里十几间房,间间都露天!枯草树枝满院子都是,如果不是大白天,普通人都不一定敢进去!”

虽然早就知道,但真的听到了废墟一般的情况,谈晓兰还是觉得不可思议。

“五家庄距离州府只有三十里,又不是三百里,哪怕回家收租的时候麻烦人家帮着给收拾一下家里,也不会破败成这个样子啊!”

高顺财道:“刚看到的时候我也这麽想,直到我发现那些墙体不像年久的样子,又去看了破败的屋顶,发现都是人为的。”

谈晓兰:“这是卖家和村里人有仇啊!”

说完又想到了更重要的事,赶紧问:“那些地都是谁家种着的,见到佃户了麽?”

高顺财:“两家佃户都见到了,都是老实巴交的乡下人,一直担心会不会不让他们继续租种,从他们的表现来看,土地上面应该没人捣乱。

我故意没说让他们继续租,只问宅子为什麽荒废成了那个样子。

他们应该是担心后期不租给他们了,一开始问还支支吾吾的,后来就说了。

原来是因为卖家的侄子,卖地的那个老太爷,他年轻的时候发达了,他兄弟那一支却时运不济,虽然没到卖儿卖女的地步,日子却也过的紧巴巴的。

他们家常年不住人,侄子就想借两间屋子住,老头不愿意,侄子应该是半夜把那宅子里的屋顶给捅破了两间,这下老头就更不愿意了,扬言让外姓人住也不给他住,然后一夜之间屋顶就全被捅破了。”

谈晓兰听完,觉得这个侄子还是个隐患,得想办法不让他把对孙老爷子的狠,转嫁到自己身上。

高顺财又道:“我给了那两个佃户几十个铜钱,让他们把宅子收拾出来,正好试试那侄子会不会接着捣乱。”

谈晓兰对高顺财的安排大加赞扬了一番,心里已经开始琢磨化解隐患的办法了。

……

在谈晓兰又给远洋阁买了个带着瞎眼老娘的壮汉后,路上的雪终于化完了。

选了个天气好的日子,带着高家父子,让肖小子赶车,为了更有派头,还带上了林妮,一衆人一大早坐着骡车出发了。

高昌茂自从跟着谈晓兰做咨客,就深知包装的重要性,在路上还说:“今天应该租辆马车了。”

谈晓兰就笑:“大伯觉得马车更好,回头咱们就换马车。”

高昌茂反倒叹气:“世人只重外表,觉得马车就是比骡车强,其实这样泥泞的路况,骡子比马可强多了!”

肖小子和高顺财轮换着赶车,这会他轮着休息,就说:“高爷不用担心,庄户人家懂牲口的多,他们只会认为咱们今天是特意选择坐骡车过去,不会有别的想法的。”

谈家人对高昌茂都尊敬有加,家里的小厮和丫鬟们自然不敢造次,都尊称他为高爷。

高昌茂听肖小子说完,心里的那点小纠结也就没了,他孙子都有要成亲的了,摸了摸肖小子的头,笑着说起了别的。

一路说着话也不显得路上时间长,到了五家庄先去看宅子,原本废墟一样的宅子,被佃户收拾的也能入眼了。

高昌茂把房子看了一遍,对谈晓兰道:“好好修缮一番,和好房子也不差什麽。”

谈晓兰却说:“不修了,咱们盖新的,拆下来的砖瓦给孙家的侄子,也算清除一个隐患。”

高昌茂一听觉得很有道理,也就没再说修缮的事。

正看着房子,佃户急匆匆的来了,在几个人里面精準认出自家租的土地现在属于谁。

两人到了谈晓兰跟前,行礼说:“给东家见礼了。”

谈晓兰端着姿态,语气却很是和气:“大家以后都是邻居,两位大哥不用客气。”

两人只觉得买了老孙家的宅子和地的姑娘,才是城里真正贵人的模样,老孙家那种对人颐指气使的暴发户,别说和贵人姑娘比,就连人家身边的管事都比不上!

两人紧张的都不知道该怎麽回话,只一个劲的说:“东家太客气了。”

幸好高昌茂适时的开口,问他们这处宅子的情况。

两人都是五家庄的人,这个宅子又是他们亲自收拾出来的,对院子里的情况一清二楚。

高昌茂问他们宅子的情况,其中一个姓常的佃户就说:“这是老孙头刚发家的时候盖的院子,不管是地基还是用料都是好的,住了没两年,一家子就搬到州府去了。”

这些属于基本情况,当初卖家也都说了,常佃户继续说:“老孙头为了住的宽敞,弄了两个大院子的宅基,因为就一个儿子,所以也就没有分开。

前面的院子够大吧,后面的院子也不小,当初他们家牛马鸡羊的养的可不少,都是在后院养着的,羊圈和牛马棚早就塌了,只有当年修的大地窖,因为修的时候舍得用料,算是整个宅子里唯一没问题的。”

谈晓兰听到地窖有了兴趣,问:“大地窖,能有多大?”

常佃户:“得有五大间房子那麽大!”

地窖不稀罕,但是大多数人家都是修个一间半间的地窖,修两间地窖的都是少数,普通人家能修五大间地窖的,真就是凤毛麟角。

高顺财上次来的时候,后院荒的很,因为没什麽建筑,他只在后院门口看了一眼,并没有进去细看。

至于卖宅子的孙家,不知道出于什麽原因,没有特意提起这个五间的地窖。

几人来到后院,清理了枯草烂枝后,整个后院显得比别人家的正院都要大。

地窖门距离后院门不远,另一个佃户过去把盖在地窖口的木板拿开,说了句:“得等一会才能下去。”

常佃户担心城里的贵人不知道这个,解释说:“如果不打开一会,人直接下去会出事的。”

谈晓兰当然明白空气流通的重要性,点头表示知道。

地窖里并没有放东西,空气流通的快,打开一会就能下了。

常佃户不知从哪里拿出来个烛台,点亮了,才第一个下了地窖。

下到地窖里烛光并没有灭,他对上面的人说了句:“可以下来了。”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