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顺南街
第三轮京城实地考察之后,严晚萤相中了南城边上的一座书院。
书院地处顺南街,成色比较新,是近年才修建的,布局也大气。
但是它却大门紧闭,死气沉沉,蛛网落满了房檐的每一个角落,一看就是经营不下去的样子。
严晚萤找到书院看门的老头打听,原来这家书院是当地一位豪绅兴办的私学,开了不到半年就关停了。
这几年不景气,百姓们连饭都快吃不起了,哪里有闲钱供孩子上书院呢。
豪绅亏了好些银子,就准备把这书院当成宅子卖出去。
但是有钱的人又怎么会搬来这“平民区”南城居住呢?而且还需要花一大笔改装费用。因此他卖得虽然便宜,却一直卖不出去,就搁在这里吃灰。
严晚萤倒是非常心动。她早就准备把宫里的“蓝翔书院”发扬光大,这家现成的书院,简直就是为她量身打造的!
她辗转找到这位豪绅蒋三爷,准备和他谈一谈价格,捡个便宜。
没想到蒋三爷直接面露难色,大手一挥:
“公主,这书院不卖。已经有主顾预定下了。”
啥玩意儿,不是说几年都卖不出去吗?怎么她刚刚一来,就有人抢先了?
“这……预定,那一位已经与蒋三爷签契约了么?”
蒋三爷摇头:“这倒没有。”
严晚萤听罢松了口气:“既然没还签文书,那是属于询价阶段,自然是价高者得。”
蒋三爷笑了一下:“可是蒋某还是决定卖给那位主顾。公主看到书院右边的院子了吗,那里是一家染坊,也是蒋某的。那位主顾说,他需要的地方大,可以连同染坊一起买下。”
书院和染坊加在一起,那占地面积可不小。光是晒布的平坝,都有半个球场那么大。
“那位主顾买这么多地方作甚,他是做什么营生的?”严晚萤满脸疑惑。
蒋三爷不自觉地压低了声音:“倒不是营生。他是传教的,马拉哥必神教。”
严晚萤:……
真是活见鬼了,到哪里都能遇到这个传播封建迷信的狗屁邪'教!
怎么,她寻思着把科学教育事业发扬光大,这家伙就寻思着把神棍学说渗透蔓延吗?
前段时间邹天师的南城分教因为涉案被封,基本小团灭。没想到他这么快就想东山再起,已经在物色地方了。
南城这片区人口密集,的确适合传播思想。无论是教育,还是迷信,把目光投向这里是必然的。
“蒋三爷,若是如此,你这地方我更是势在必得了。这样吧,加上染坊多少银子,你开个价。我与那位主顾一样,一起买,出价绝对比他高。”
蒋三爷没料到她这么说,有些许吃惊:“我本不该多嘴的,但还是想问问,公主买书院和染坊是要干什么?若是想开酒楼饭馆,我劝公主还是早点打消这个念头为好。”
她不就成功经营了一家朱雀楼吗,怎么在人民群众的心里,她就成酒楼专业户了?
“蒋三爷,我不是买来开酒楼的。要把朱雀楼那套东西搬到这里来,可不好使。”
蒋三爷这才点头道:“那便好。唉,这整条街的风水都不好,起什么生意就倒什么。公主住在东城应该知道,蒋记布庄就是蒋某开的。自从蒋某把染坊搬到这里来,是一天也不安生,连带着蒋记布庄的生意都倒了。兴许只有马拉哥必神,才能镇住这股煞气吧。”
镇踏马个锤子。它要是能镇煞气,老子能开天地!
是大哥你自己经营不善、眼光不好,跑到这里来赖什么风水。
见严晚萤表情怪异,蒋三爷接着道:“公主还别不信。你瞧瞧这满大街的铺子,有几间是开着门做生意的?租金已经一降再降了,可就是无人肯来承租。”
严晚萤环顾四周,的确冷冷清清,连过路的行人都寥寥无几。一句话概况,就是人气不旺。
这顺南街紧挨着居民区和一个集市,本来是极大的区位优势。
但是它的三个缺点,却是致命的:
第一,人都是有消费习惯的,不喜欢去突破自己的舒适区。显然,这条新街并没有足够的特色,吸引人们不远万里过来体验。
第二,这条新街并不是什么必经之道,而是一个孤立的区域,纯商业区没有人居住。既没有外来的过路消费,也没有内需消费,注定是个死局。
第三,刚开始定租金的时候,商铺主们错估了价值,租金两倍于南城的集市,更使得这些商铺令人望而却步。萧条下去后,又疯狂降价,但这时候已经无人问津了。
严晚萤思索了许久,突然笑道:“蒋三爷,实不相瞒,我买这两处地方,是打算重开书院的。不仅要开书院,还要开启蒙私塾。而且,所有学子,一应费用全免,佼佼者馈赠书籍和笔墨纸砚。”
“啊?”蒋三爷眼睛瞪得像杠铃,几乎怀疑自己耳朵劈叉了。
“我还准备把顺南街整条街的商铺都买下来。蒋三爷手上有要出手的么,我全要了。”
他不再怀疑自己的耳朵。他现在开始怀疑面前的公主,一定是关在深宫里太久,把脑子给憋坏了。
“公主……您这是把银子都投到深井里啊。听三爷一句劝,有这闲钱,多买两件珠宝首饰,别在这深不见底的坑的糟蹋……撑不了两年的。”
别看皇帝给的嫁妆丰厚,够吃几辈子。真要嚯嚯,金山银山都不经用!
严晚萤微微一笑,眸子晶亮,面若桃花:“你就当我是冤大头,有多少卖多少便罢了。”
******
三公主要当冤大头的消息很快不胫而走。
顺南街的商铺主们本以为铺子砸在了自己的手里,正愁没人接盘,突然就来了这么一个“人傻钱多”的公主,乐呵呵的来者不拒。
天下还有这样的好事!
虽然比买价还亏了许多,但商铺主们如何放弃这样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他们纷纷捧着房契地契,眼睛里常含泪水,在公主府账房门口排起了长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