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
话说徒怀慎得了贾兰的法子,当真整理了好几卷账册交到了李兴手里,同时将这法子整理了,直接上了折子。
不说李兴是如何诧异,这折子一递上去,第二日朝会时,太上皇当场让徒怀慎讲解了一番,又拿出按着此法重新誊写的账册,传递下去叫官员们来看,顿时有不少人交口称赞。
相比起太上皇一派的赞扬,皇帝虽也好好夸奖了几句,面上却无多少喜悦之色,有眼色的人见了,心里也便有数了。
只是此事到底也是利国利民的好事儿,若是推广,对于以后往来记账,查账都有很大益处,此法既然是徒怀慎提出来的,自然要给他一番奖励,即使皇帝不愿,太上皇却不会放过这个机会。
徒怀慎不好意思把这法子占为己有,只说是自己偶然得来,并非由他所创,太上皇摆摆手,依旧着重奖赏了一番,此事一出,徒怀慎大大出了一次风头,不少人对他侧目,在户部的地位直线上升,户部尚书李兴也不好再叫他当壁花了,安排了一些事务给他。
但不过一天,远在千里之外的扬州巡盐御史林如海,却有一封折子递到了皇帝案前,言辞犀利地弹劾两淮盐官与盐商勾结,虚报盐引,贪污挪用白银百万,而原应上报户部的税银也被截留了一半。
与此同时,不过相隔一日,又有一则来自扬州的消息,快马加鞭地传到了京城――扬州巡盐御史林如海遇刺重伤,生死不知。
算上林如海奏折送到京城的时间,估计这封折子送出扬州不久,林如海就遇到了刺客,关于这封奏折的后续就此也断了,两者相差不久,时间实在太过巧合,不由不让人多想,此消息一传开,皇帝震怒,满朝哗然。
徒怀慎也大惊,他虽与林如海没多少实际交情,但当初能安全转移回京,也有林如海的手笔,何况林如海是林黛玉的父亲,如今他生死不知,他如何能不焦急,一想到林黛玉可能会为此伤心难过,心中就担忧异常,忐忑不已。
不过即使如此,徒怀慎也没觉得此事会和自己有关联,然而,万万没想到,他在一旁忧心忡忡地听着,却有一人出列。
乃是户部右侍郎孙长清,面对两位皇帝的怒火,依旧面不改色,“启禀陛下,林大人遇刺一事颇有疑点,而林大人所上折子又并未附上明确证据,在有确凿证据之前,现在就下定论为时尚早,为今之计,最紧要之事应是在京中派遣与此事无关之人担任钦差,亲自前往扬州查清盐场贪污一案,同时找出行刺林大人之刺客。”
皇帝听此人之言,果真冷静下来,沉声问道,“孙爱卿所见,派谁前往合适?”
孙长清低着头,语气不疾不徐,“依微臣之见,钦差的人选首先必要身份贵重,能从身份上压服江南盐政官员和盐商,叫他们不敢乱来,其次要熟悉户部,尤其其中账册往来,三则要与江南盐场并无瓜葛,钦差之中,最好一人老成持重,能稳定大局,一人敢闯敢拼,能在关系复杂的两淮盐场闯出条路来。”
孙长清声音清朗,如同涓涓细流淌过,听他说话不失为一种享受,但徒怀慎却徒然生出一股不妙的预感,果然,只听孙长清下一句道:“微臣以为,安郡王可担此重任......”
孙长清后面的话徒怀慎已经听不进去了,他偷偷抬头去瞧皇帝和太上皇的脸色,却发现两人脸色肃穆,正听着孙长清细细说明自己的理由。
不过,皇帝他,他在微微点头,好像很认同的样子!而太上皇,太上皇好像若有所思的样子......
徒怀慎:“......”
等到下朝时,徒怀慎已经被认命为此次钦差之一,即日出发,前往扬州。
徒怀慎下朝后,就被各种打量的眼光包围了,来不及和众人交流,太上皇身边的小太监便传来旨意,太上皇召见。
乖乖地跟着小太监到了宁寿宫,太上皇慈爱的朝孙子招招手,接着便是一大段的心灵鸡汤,灌到孙子眼中含泪了,又和徒怀慎好好回忆感怀了一下端孝太子,说端孝少时是如何如何出色,差事办得是如何妥帖,末了拍拍孙子肩膀,“怀慎啊,你知道朕为何没发对你去扬州吗?”
“扬州此去虽然危机重重,但同样也是你的一次极好的机会,若是能查明此案,你便能载誉而归,站稳脚步,再无一人能轻视于你,更能收服不少左右摇摆的人,最重要的是,你也能借机在江南盐政那里插上一脚。朝堂一年税收,两淮盐课便能占到四分之一,不可轻忽啊。”
徒怀慎目瞪口呆,委实没料到太上皇会把安插人手这种事情,说得如此明白,如此直白,仿佛就跟喝水一样稀松平常,这种事情难道不该避讳一下?简直不像他认识的那个太上皇了。
太上皇笑了笑,毫不在意,又叮嘱道,“朕知晓你与林如海的公子少时有些交情,但,毕竟是少时交情了。”突然话锋一转,“你还与那林u有联系是么?”
说道林u这个名字,林玄玉离开扬州的前一日晚上,林如海单独将儿子叫到了书房,进行了一场男人间的谈话。
虽然儿子才到他腰而已,但毕竟是林家下一代唯一的男子,此次又要远上京城,林如海便也不把他继续当做小儿看待,细细叮嘱了一番,临了,终于给儿子定下了大名――林u。只愿儿子能顶立起门户,继承林家,照顾好家人,同时也能君子如玉,莫要忘了本心。
而徒怀慎闻听太上皇所言,却莫名有些紧张,他知道此事瞒不过太上皇,只是,他能说他是不知出于什么心理,自从出了上书房后,一直暗搓搓的想要讨好林玄玉,偶遇了几次,但人家一直不领情吗?林玄玉虽客客气气的,但总是淡淡的,疏远而保持着一段距离。
太上皇没在意徒怀慎的回答,继续道,“林如海虽是我的人,但此人,”太上皇顿了顿,“若是你到了扬州,林如海醒了,有事你可差遣他去做,但不可完全信任他,若是他没醒过来......”太上皇叹了口气,“他也算人才,若是没醒过来,事情过后,你也好好祭奠一下他吧。”
徒怀慎:不,不,求别乌鸦嘴!要是林如海没醒过来......徒怀慎简直不敢想象林黛玉的反应,恐怕整个扬州都会被她闹得天翻地覆的。
太上皇见徒怀慎面上惊恐,又安慰道:“你此去扬州,我会安排明面上和暗地里两拨人跟着,务必保证你的安全,也会在京里牵制一些人,叫他们莫要妄动,你也莫要惊慌......”
宁寿宫里,太上皇还在继续对孙子谆谆教导,长乐宫里,听说了碧秋的消息,林黛玉又惊又忧,失手拍坏了一张桌子。可怜的桌子咔擦一声,顿时粉身碎骨了。
所幸当时只有碧秋在场,倒是免去了一些麻烦,碧秋忙安抚自家小姐,“小姐你冷静些,老爷现在虽昏迷着,说不得过些日子就醒过来了,老爷是好人,吉人自有天相,必定没事儿的!”
嘴里说着安慰的话,碧秋自己也很忧虑,她是林家的家生子,自小在林家长大,又陪伴着黛玉,除了学武时,几乎没受过什么苦,向来很受林家优待,对林家感情极深,故而面对林如海生死不明的消息,她同样难过。
但碧秋到底不是林黛玉,与林如海并没有血缘关系,倒是先一步冷静了下来,劝慰起黛玉来。
林黛玉如何能冷静,她的心里现在有熊熊烈火在燃烧,一边担忧父亲伤势,一边又愤怒竟有人对父亲下手,“要是让我知道是谁,是谁害了我爹爹,我绝不放过他们!”林黛玉愤怒地跺了下脚,地面上立刻塌陷了一块。
碧秋:“......”
碧秋看得心惊胆战,忙上前轻抚着黛玉后背,“不生气,不生气,冷静点,冷静点啊小姐。”
林黛玉沉默了一会儿,突然开口道:“碧秋,我要去扬州,无论如何,放着爹爹一个人在扬州那个危险的地方,我不放心。”
碧秋:“......”碧秋这下简直是要魂飞魄散了,“小,小姐!”
林黛玉坚定地点点头,“我一定要去!”
碧秋急得绕着林黛玉直打转,口中喃喃,“小姐您是公主伴读啊,是有品级的才人,宫里从来没有才人当到一半,突然离开皇宫的!宫里不会允许的!”
林黛玉抓住碧秋,不让她转来转去,直视着碧秋,“我要试试,从前没有,现在未必不行,我先去找安柔殿下,她说不定能帮我。”说着便匆匆抛下碧秋,朝主殿跑去。
“小姐!”碧秋见黛玉说一出是一出,立刻就行动了,也急了,深怕出什么事儿,忙跟上去,追着林黛玉一起去了主殿。
林黛玉一路风风火火跑到了主殿,此时已用过了晚膳,林嬷嬷等人倒是见怪不怪,林黛玉这两年晚上时常来找安柔公主,两人会在殿里关着门待好久,也不是没人好奇在做什么,但有林嬷嬷坐镇,倒也没人敢做什么。
只是此次林黛玉来此却与往常不同,她径自去找了安柔公主,脸上神情很是焦急,待到和安柔独处时,林黛玉便把事情说了,眼泪汪汪地看着安柔,“殿下,就让我出宫吧,我想去扬州!”
安柔难得见到黛玉落泪,心里一软,又听了黛玉描述事情经过,她又向来心思细腻,差点也跟着掉下泪来,连连保证道,“林姐姐放心,我一定帮你,我这就去与母后说明此事!”
林黛玉感激地抱了安柔一下,两个小姑娘也不耽搁,这便出了门。碧秋正等在外面,见黛玉出来,安柔神色温柔地安慰着她,心下先送了口气。
林嬷嬷一听说安柔此时要去景仁宫,不由望向黛玉,总觉着与黛玉有关,安柔忙拉着林嬷嬷的手,解释道,“嬷嬷,林姐姐父亲遇刺,如今还昏迷着,林姐姐担心父亲,我想去求母后,让林姐姐回扬州一趟!”
林嬷嬷一愣,望向黛玉,见她点头,不由一叹,只是还是说了自己的看法,“恐怕此事不好办,何况既然是遇刺,扬州那儿的情况就不容乐观,你一个小姑娘就是去了,不但没什么帮助,若是出了事儿,岂不是让你父亲更加担忧?”
林黛玉摇头,“我知嬷嬷好心,但我一定是要去的,“又安抚地看向闻言后,投来担忧目光的安柔公主,“放心吧,我不会出事儿的!”
尽管林嬷嬷不怎么认同,但黛玉坚持,安柔还是带着黛玉一起去了景仁宫,林嬷嬷无奈,忙给安柔披了披风,又整理了一下发髻和妆容,一起陪着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