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力伤寒。 - 景岳全书 - 文明观测员 - 其他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其他 > 景岳全书 >

劳力伤寒。

劳力感寒

凡是因为辛苦劳作而患病的人,大多会出现头痛、发热、恶寒,或者腿部酸痛,或者微微口渴,或者无汗,或者自汗等症状。他们的脉象虽然浮大但无力,有时也会显得紧数。这就是劳力感寒的病症,也就是李东垣所说的内伤证。对于这种病症,适宜用补中益气汤,或者补阴益气煎,以及五福饮等方剂来治疗,这就是所谓的“温能除大热”的道理。如果病邪较盛而没有出汗,脉象洪数,应当采用和解的方法来治疗,这时就应该用新方散阵中的各种柴胡饮之类的方剂来治疗。

说到劳力感寒这一病症,人们往往认为是从事辛苦劳作的人才会得,但不知那些为名利所牵绊,不自量力,以致耗尽心力而患上伤寒的人,也属于这一类。所以,如果只是身体劳累而精神不劳累,那么劳累的程度就比较轻;如果既劳累精神,又劳累身体,那么就是内外都劳累,身体和精神都会受到困扰,这就更严重了。现在患伤寒的人,大多属于这一类。病情较轻的,可以用和解的方法来治疗,前面提到的治疗方法都适用;病情较重的,需要迅速救治根本,应当从后面列出的培补方剂中选择使用,才有可能治愈。如果不知道病症的起因,就胡乱治疗,只知道攻邪,那么没有不误人的。这属于劳倦内伤的范畴,相关的道理在本门中都详细论述了。

虚证部分

张仲景说:阳气微弱就会恶寒,阴气虚弱就会发热,这是寒热病症中的虚症。又说:病人身体本虚,所以会发战栗,这是战汗都是因为虚。又说:耳聋无闻,是阳气虚。又说:面红如妆,是阴不足。又说:阳气虚不能作汗,一定会身冷脉迟。又说:外来的热邪不能消化食物,是因为胃中虚冷。又说:病人脉数,数脉主热,应当消化食物而食欲旺盛,反而呕吐的,这是因为发汗过多,使阳气虚微,膈气虚,才出现数脉。数脉是客热,但不能消化食物,是因为胃中虚冷,所以呕吐。又说:虚证就会出现郑声,言语错乱而不正常。又说:身体蜷缩恶寒而腹泻,是因为冷气造成的厥逆。又说:尺脉微弱,这是里虚,必须使表里都充实,津液自然调和,就会自然出汗而痊愈。又说:脉促而四肢厥冷的应当用灸法,因为促脉也有不是因为热的。又说:头痛呕吐的适宜用温法,因为头痛有属于阴证的。又说:本来没有腹泻却腹泻,发热汗出的,是有阴无阳。又说:少阴脉沉,发汗后热不退,而且手足厥冷腹泻恶寒的,都应当急用温法。又说:以前就大便微溏的,不可用栀子汤,因为里虚而寒在下。又说:阳明病,不能吃东西,如果攻其热就会呃逆,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胃中虚冷。给他饮水也会呃逆。又说:小便颜色发白的,是因为下焦虚寒。又说:腹泻而不口渴的,是因为脏中无火。又说:病邪中于阴证的,一定会产生内栗,因为表气虚而里气不守。又说:发汗过多,病人两手交叉按压在心胸部位,心中悸动不安而想用手按的,是亡阳了。又说:发汗后病没有解除,反而更加恶寒,是因为虚。又说:脉阴阳都紧,反而汗出的,是亡阳了。

[论]说:凡是动气的病症,不能发汗,也不能用攻下的方法。按:动气这一病症,就是脐部旁边跳动,以及左乳下称为虚里的部位,都是动气联络的地方。根据《难经》的记载,把脐的上下左右分心、肾、肝、肺四脏,而分别列出它们的病症。《伤寒论》的记载也很详细。成无己说:动气,是脏气失治,正气内虚。虽然各种说法是这样,但都没有说到要点,所以现在的医生大多不认识这是什么病症,而且怀疑是否见过这种病症。我曾经留心观察过这种病症,所见到的极多。动气在脐旁的,都源于下焦的阴分,凡是患有关格劳损病症的,大多有这种病症,而且在瘦削的人身上更容易见到。动气轻微的,只局限于脐旁上下,动气严重的,就连及虚里心部,真的好像连续不断,而全身都在震动。这是由于天一之气无根,所以气不蓄于脏,而鼓动于下,这确实是真阴不守,大虚的症候。怎样验证呢?只要观察在呼吸和饥饿饱食的时候,就可以发现它的微妙之处。凡是患有这种病症的人,饥饿时动气就严重,饱食时动气就稍微缓解,呼气时动气就严重,吸气时动气就稍微缓解。只是虚证严重的动气也严重,虚证轻微的动气也轻微,这难道不是虚实的明显证据吗?即使病人自己,虽然常常感觉到震动,但既不疼也不痒,还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医生大多不以为意,不能详细观察,所以不知道这是什么病,这就是动气病症长久以来不明的原因。动气病症在虚损病中极多,在伤寒病中也不少。精虚的人不能发汗,阴虚的人不能用攻下的方法,仲景只说它的禁忌,而不说它的治疗方法。然而,难道治疗动气就没有方法吗?只有在霍乱条中说:脐上跳动的,是肾气发动,用理中丸去白术加桂枝四两来治疗,这其中的意思涉及到脾肾,大概是可以知道的。然而我治疗这种病症,只是直接救治真阴,以培补根本,使气有所归,没有不奏效的。想要观察虚实的人,最不可忽视这一病症,《类经》虚里穴下有详细注解,应当一并参考。

战汗部分

[论述]说:脉象浮而紧,按之反而芤,这是本虚,所以应当发战汗。病人身体本虚,所以会发战栗,因为他的脉象浮,所以应当汗出而病解。如果脉象浮大而数,按之不芤,这是本不虚,所以想要病解,就会只出汗而不发战。

战与栗不同,战是由外而发的,栗是由内而发的。凡是伤寒将要解除将要出汗的时候,如果病人的正气充实,病邪不能与之抗争,那么就只会出汗,而不会发战,这就是所说的不发战,应当知道身体不虚。如果病人身体本虚,病邪与正气抗争,轻微的就表现为振颤,严重的就表现为战栗,正气战胜病邪就会战汗而解。所以凡是病邪与正气在外抗争的就会发战,发战是病愈的表现;病邪与正气在内抗争的就会发栗,发栗是病邪强盛的表现。[论述]说:阴邪侵入人体,一定会发内栗。战是正气将要恢复,栗是邪气强盛,所以伤寒六七日,有只发栗不发战,最终成为寒逆的,大多难以救治。这是因为正气中虚,阴邪内盛,正气不能战胜病邪,反而被病邪所战胜。凡是遇到这种病症,如果不是用大补温热的方剂,以及艾灸回阳等治法,其他的治法怎么能抵御病邪呢?

我曾经治疗过一个衰弱的老人,他已经年过七十,突然患上了伤寒。刚开始,我采用温补的方法为他调理,经过十多天的治疗,他的正气逐渐恢复。但突然间,他开始打寒战,从早晨到上午,一直无法出汗,情况十分危急,他向我求助。我给他用了六味回阳饮,并加入了一两人参,三钱姜附,让他煎服。药刚下肚不久,他就大汗淋漓,如同刚从浴池中出来一样。当时已经快到中午,但他的汗却一直没有停止,身体冷得像要脱掉一层皮,呼吸也变得非常微弱,他又来找我。我让他继续煎服之前的药。来通报的人说:“先前服了这药,已经出了大汗,现在再服,还能再出汗吗?”我笑着对他说:“这其中的奥秘,你无法理解。赶快让他再服一次。”于是,他再次服药后,汗止住了,精神也恢复了,不到十天就康复了。唉!发汗用这药,收汗也用这药,难怪人们会怀疑。但他们不知道,无论是出汗还是止汗,都是由元气来主宰的。所以我记录这件事,是想让人们知道开合的关键,不在于能否放能收,而在于主宰这一切的元气。

关于头汗,有两种情况,一是邪热上涌,一是阳气内脱。因为头是诸阳之会,凡是伤寒导致全身出汗的,称为热越。如果身体没有汗,那么热就无法发散,而是向上蒸腾到阳分,所以只有头部出汗。治疗因热蒸腾而出汗的,可以清热、可以发散,严重的可以用下法,去除了热病就会自愈。至于阳气脱失的病症,则大多是由于错误地使用下法伤了阴液,或者攻伐太过,或者泄泻不止,导致阴液在下部枯竭,阳气在上部脱失,小便不通,而头部出汗,这就非常危险了。

[讨论]说:伤寒五六天,头部出汗,轻微恶寒,手脚冷,心下满,口不想吃,大便难,脉细,这是阳微结,是病邪半在里半在外。脉虽然沉紧,但不能认为是少阴病。之所以这样,是因为阴证不会有汗,现在有头汗,所以知道不是少阴病。可以用小柴胡汤治疗,大便通畅后病就会好。又说:伤寒五六天,已经发过汗又用了下法,胸部胁部满闷微结,小便不利,口渴不呕吐,只有头部出汗,往来寒热,心烦的,这是病未解,用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疗。

[讨论]说:伤寒十多天,只是胸部结硬没有大热,这是水结在胸胁,只有头部出汗的,用大陷胸汤治疗。又说:阳明病,下血谵语的,这是热入血室,只有头部出汗的,刺期门穴,根据病情的实证来泻,汗出透彻就会好。

[讨论]说:太阳病,医生反而用下法,如果没有结成胸,只是头部出汗,其他地方无汗,到颈部就停止了,小便不利的,身体一定会发黄。又说:阳明病,只有头部出汗,小便不利的,一定会发黄。

[讨论]说:湿病用了下法,额头上出汗,轻微气喘,大便不通畅的就会死亡,如果泄泻不止的也会死亡。

[脉经]说:阳气上出,头部见汗的,是阳气脱失。

头部出汗,脉紧数,有表邪应当发散的,可以用小柴胡汤,或者柴胡桂枝干姜汤,以及新方的各种柴胡饮,都可以酌情使用。如果有火邪,脉洪滑,内有烦热,头部出汗,应当清热的,可以用人参白虎汤、益元散之类的方子治疗。如果是水结胸,心下满,头部出汗的,可以用大陷胸汤,或者小半夏茯苓汤。如果大便秘结,腹胀疼痛,头部出汗的,宜用承气汤。如果是各种虚证泄泻,阳气脱失头部出汗的,应当迅速用独参汤,或者大补元煎、六味回阳饮等,作为急救措施,或许可以保全性命。

吐蛔虫:凡是治疗伤寒,如果见到吐蛔虫的,即使有大热,也忌用凉药,用了就会死亡。因为胃中有寒,阳气极其虚弱,所以蛔虫向上逆行,这是大凶的征兆。急用炮姜理中汤一剂,加乌梅两个,花椒一二十粒,服后等蛔虫安定下来,然后再用小柴胡汤或补中益气汤等方剂,逐渐治疗其他的病症。因为蛔虫闻到酸味就会安静下来,看到苦味就会安定下来。仲景说:病人有寒证,又用了发汗法,胃中寒冷,一定会吐蛔虫。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