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非风”病名的辨析与论述
“非风”这一病名,实际上是指现代人常说的中风病。但此中风并非由外感风寒所致,而是由于内伤积累、身体衰败导致的。然而,古今相传,都将其称为中风,这是非常错误的。因此,我想去掉“中风”二字,改名为“类风”,或者“属风”。但这两个名字仍然与“风”字相近,恐怕后人会不理解,仍然模糊不清。所以,我最终决定只采用河间、东垣的意见,直接用“非风”来命名,这样或许能让人更容易明白,知道它本来就不是风病。
在诊断各种疾病时,首先都应该正确命名。观察《内经》各篇所提到的风病,各有深浅、脏腑、虚实、寒热的不同,这些在前面已经详细阐述,都是可以考证的。然而现在人们所说的中风,却把《内经》中的厥逆都归为风病了。这个错误一直延续到现在,也没有人进行辨析。虽然朱丹溪曾说:现在人们所说的风病,大多与痿证混淆在一起治疗。这种说法确实存在,但他为何不直接指出这是误将厥逆当作风病呢?近代的徐东皋曾说:痉厥类似风病,凡是尸厥、痰厥、气厥、血厥、酒厥等证,都与中风相似。这种说法似乎接近真相,但又不完全准确。如果痉厥与风病真的相似,那么面对这样的病症,说是风病也可以,说是厥病也可以。在疑似未决的情况下,应该按照风病治疗呢?还是按照厥病治疗呢?其实,《内经》所说的是风自风,厥自厥,风是表证,厥是里证,怎么能说它们相似呢?无奈后人不能详细考察经文的含义,都把厥病当作风病。既然把它当作风病,又怎能不用治疗风病的方法呢?既然用治疗风病的方法,又怎能不用发散风邪的药物呢?用发散风邪的药物去治疗厥病,所发散的不就是人体的元气吗?因此导致真阴更加损伤,真气更加丧失,这是加速死亡啊。如果知道是厥病,那么它就不是外感病,自然与风字无关。病名不能不纠正,病证不能不辨析。只要病名正确,又怎么会有误治的忧患呢?关于厥证的详细意义,在后面厥逆本门中有阐述,应当与此门结合阅读。
关于有邪无邪的辨析
对于非风等病证,在古人的书籍中,都说是因为身体虚弱,营卫失调,导致真气耗散,腠理不紧密,所以邪气乘虚而入。这是说明感邪的原因,难道不好吗?然而,有邪无邪,怎能不分辨呢?有邪的,就是伤寒、疟疾、痹症之类;无邪的,就是非风、身体衰败之类。有邪的,必定会有寒热游走、肿痛偏瘫等症状,但神志仍然正常;无邪的,本来没有痛苦寒热,但四肢突然不能动弹,精神言语突然异常。有邪的,病邪从经络而入,是风寒湿三气外侵;无邪的,病从内脏而出,精虚则气去,所以出现眩晕跌倒;气去则神去,所以出现昏迷无知。有邪的,邪必乘虚而入,所以应当先扶正气,但通经逐邪的药物也不得不作为辅佐使用;无邪的,救本尚且不暇,怎么可以再胡乱用药来伤及正气呢?
关于肝邪的论述
五脏都能致病,但为什么风厥等证特别重视肝邪,而且其发病如此急暴呢?大概是因为人赖以生存的,只有胃气,因为胃是水谷之本。所以经文说:人如果没有胃气就会死亡,脉如果没有胃气也会死亡。肝邪,就是胃气的贼邪,它们一胜一负,不能并存。这些非风等证,其病症如强直、掉眩之类,都是肝邪风木所化。而出现四肢不能动弹、痰涎壅盛等症状,都是胃败脾虚的征兆。然而,虽然说是东方肝木过实,但难道真的是肝气有余吗?其实是因为五脏之阳都衰败,肝失去所养,所以肝从邪化,这就是肝邪。因此,在《阴阳类论》中,把肝脏列为最下,正是因为木能犯土,肝能犯胃。然而,肝邪的出现,本来是由于脾肾两虚。如果脾胃不虚,那么即使肝木强盛,也必定没有侵犯脾脏的忧患;如果肾水不虚,那么肝木得到滋养,又怎么会有强直的担忧呢?所说的胃气,就是二十五阳之气,并非只指阳明而言;所说的肾水,就是五脏六腑的精气,并非只指少阴而言。然而,真阳衰败,真脏就会出现;真阴衰败,真脏也会出现。凡是脉证中出现真脏的,都是危败的征兆。所说的真脏,就是肝邪,就是没有胃气。这就是非风、类风等病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