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寒凝病症
对于寒凝病症,应该采用温热的方法来疏通,比如使用花椒、肉桂、附子、干姜这类药物。
对于热燥病症,应该用寒凉的方法来疏通,比如黄芩、黄连、栀子、黄柏、石膏、知母这些药物就是适用的。
对于湿滞病症,适合用温利的方法来疏通,比如苍术、厚朴、茵陈、萆薢、五苓散(包含茯苓、猪苓、白术、泽泻、桂枝五味药)等药物就是这类。
对于血滞病症,应该用活血的方法来疏通,比如川芎、当归、牛膝、红花、桃仁、大黄、芒硝这些药物。
对于气滞病症,应该用行气的方法来疏通,比如木香、香附、乌药、沉香、枳壳、藿香这些药物就是适用的。
对于痰滞病症,应该用祛痰的方法来疏通,比如南星、半夏、牛黄、天竺黄、朱砂、海浮石、玄明粉这些药物。
对于气血虚弱病症,应该用温补的方法来疏通,比如人参、黄芪、当归、白术、熟地、枸杞、牛膝这些药物就是适用的。
以上这些疏通经络的方法,似乎已经涵盖了所有情况。然而,虚实的不同还是应当仔细辨别的。因为疏通实证的方法,要根据病症的类型来选用药物,如果没有实证却错误地使用了疏通的药物,必然会损伤元气,反而造成危害。疏通虚证的方法,则可能是补阴或补阳,尤其要知道其中的关键:比如人参和黄芪是用来补气的,但气虚到了极点,如果没有干姜和附子的辅助,就不能追回散失的元阳;当归和熟地黄是用来补精血的,但阴虚到了极点,没有桂枝和附子的引导,也不能恢复无根之气;寒邪在经络中导致客邪强而正气弱,没有桂枝和附子的勇猛,血脉就不能流通,寒邪就不能去除;痰湿在脾胃中且脾胃虚寒水湿泛滥的,没有干姜和附子的温暖,脾肾就不能强健,痰湿就不能消除。这些疏通经络的方法,大抵实证可以用寒凉药物,虚证则必须用温热药物。但附子药性刚猛且热,凡是阴虚水亏且多热多燥的病症,自然不适宜使用;如果没有燥热,只是有阳虚,而其他药物又效果不及的,不用附子就不能达到治疗效果。古人说,附子和酒有相同功效,其中的道理由此可知。现在有些人说附子有毒,大多不敢用。却不知如果炮制和使用得当,哪有什么毒性呢?这确实是种奇药,不要忽视了它。
关于经络和脏腑的各种病症共有五条原则,凡是不是由于风邪等引起的病症,都应当辨别是病在经络还是脏腑。经络上的病比较轻浅,可以拖延时日;脏腑上的病深重且可怕。经络上的病,会影响到肢体;脏腑上的病,会败坏神气。虽然病在经络的病症无不是由脏腑内因引起的,但表里症状的轻重则有各自不同的主导因素,这就是经络和脏腑不能不辨别的原因。然而,尽管病在经络和脏腑有所不同,但说到阴和阳,则无不以气血为根本,只要了解了气血的缓急,知道了阴阳的盈亏,那就掌握要领了。如果一定要说某个脏腑或某条经络的病必须用某个方剂或某种药物,而不知灵活变通,那就多会失去治疗的真谛。所以那些呆板固执的说法,常常有说得通却行不通的情况,正是因为心里所想的,嘴里不能恰当地表达出来。一定要能洞察细微,才足以称为神妙的医术。
经络上的轻微病症:皮毛枯涩,出汗,眩晕,鼻塞的,是肺经的病症。血脉得不到滋养,面色憔悴的,是心经的病症。肌肉消瘦,浮肿麻木,肌肉跳动,四肢不能活动的,是脾经的病症。筋疲力尽,拘挛抽搐,胁肋胀痛的,是肝经的病症。口眼歪斜的,是足阳明胃经及肝胆经的病症。骨弱无力,坐立不稳的,是肾经的病症。
经络上的危重病症:皮肤冰冷,出冷汗如油,极度畏寒的,是肺经的病症。舌强硬不能说话的,是心肾经的病症。口唇松弛,口张开,手撒开的,是脾经的病症。眼前发黑看不见东西,筋痛至极的,是肝肾经的病症。耳聋完全听不见,骨痛至极的,是肾经的病症。角弓反张,眼球上翻,腰脊像折断一样的,是膀胱经的病症。
脏腑上较轻的病症:咳嗽轻微气喘,气短,悲伤忧愁不止的,是肺脏的病症。言语没有条理,神志昏迷多笑,不能入睡的,是心脏的病症。腹部胀满,吃得少,吐涎水,恶心呕吐,吐酸水打嗝,胡言乱语,多思多虑的,是脾胃的病症。胸胁气逆,容易受惊发怒的,是肝胆的病症。小腹疼痛,大小便失调,有气上冲,阳痿,呻吟多恐惧的,是肾脏的病症。
脏腑上的危重病症:呼吸急促而喘,或者气息微弱到失声,面色灰白或紫红的,是肺肾之气欲绝。神志丧失,面色无华,昏迷不醒,面色红黑相间的,是心脏之气欲绝。痰涎壅盛到极点,吞吐不能,呃逆不止,腹胀至极,面色青黑的,是脾胃之气欲绝。眼睛闭不上,急躁烦乱,阴囊收缩,面色青灰白的,是肝脏之气欲绝。声音发不出来,四肢厥冷不回温,大小便闭塞不能通,或者失禁不能控制的,是肾脏之气欲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