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一章
第一百一十一章 虽然平常表现的宅心仁厚、优柔寡断,但在关键时刻,羊良是一个非常能决断的人!很快,他就同意了袁继的计划。
不过,下这个决定只是第一步而已,甚至不是最关键的一步。
别看提出这个计划的袁继在汝南王面前表现的胸有成竹,实际上他自己和羊良都很清楚,这件事里需要解决的问题还多着呢!如果不是有着这样那样的困难,也等不到他们想到南渡的主意了,自然有别的大周宗室先行一步。
首先,汝南王不能以亲王的身份南渡.亲王身份很尊贵,但其实并不很值钱,此时南北都有大周亲王呢!他用这个身份南渡,最多就是在南方做一条丧家之犬而已!
所以首要就是汝南王称帝!
但自己称帝,没人响应是没用的,此时又不是没有宗室称帝!但大家都不拿这当回事的!想要受到认可,首先要拿回洛阳吧?
汝南王不可能去攻打洛阳,但袁继为他准备了另一条路——非常巧,或者说,这是处心积虑的结果他的人在洛阳周边找到了逃出来的小皇帝。
小皇帝和国玺都拿到了接下来的操作就容易多了。
小皇帝年幼,而如今正值国家风雨飘摇之时,国赖长君,愿意禅位于皇叔汝南王完美!
汝南袁氏本来就是一等一的世家大族,能与之相提并论的也不过泰山羊氏(其实就是皇室)、弘农杨氏、颍川荀氏、太原王氏等几家,汝南许氏是要比他们第一层的势族。
此时由袁继来发起拥立羊氏子弟羊良之事,造势要容易很多。
但即使是这样,能来拥立羊良并南渡的依旧不多,特别是一、二等势族很少。对于那些一二等势族来说,即使是北地乱成一锅粥,他们其实也是有相当的余裕的。此时生活在汉赵统治下的北方大族也有不少,但人家还不是依旧超然?
汉赵是真心觉得他们有才也好,只是为了收拢人心也罢,都没有怎么削弱这些大族,朝堂上也很乐于引进这些家族的子弟做官。
既然是这样,北方打成什么样,他们又担心什么呢?反正等到决出胜利者了,他们再出山就好了。
再者说了,他们这样的势族,其实和豪
强一样,也是根植于地方的!比豪强好一些的地方是,豪强离开地方就会死,而他们,离开地方就‘只是’半死不活。
真要是南渡了,自家占有的庄园就没有了,经营的如同私人王国的郡县自然也没有了,为自家制造财富,可以不断压榨的郡县百姓还是没有了!到时,可比留在北方面对战火要困难的多!
而一些一二等势族哪怕情况不太好,眼下北方大乱斗甚至都波及到他们了(刀剑无眼,他们虽然地位超然,但在战火纷飞时,也不可能没有影响),貌似可能加入袁继他们。最后答案也是否定的,这些势族自忖地位高,愿意南下已经是做出很大牺牲了,怎么可能愿意屈居于人下!
汝南袁氏本来就是一等一的势族,在羊良身边又是第一辅佐,再加上南渡的计划也是他提出的。想也知道,南渡之后他就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其他人纵使有拥立之功,也得等而下之。
去南方是要冒着极大风险的,然而纵使如此也得不到与风险相匹配的回报,那为什么还要如此冒险?
大家都不傻!
袁继架子搭的再大,也只能在自家影响最大的汝颍地区拉人自古汝颍多奇士,乱世之中,名动一时的人物层出不穷,势族自然也就多了起来。膏粱华腴甚多,这样一搞,声势也还勉强。
如此一来,剩下的最大问题就是南方豪强的态度了。
由袁继为首的一干势族拥立的汝南王羊良,军队力量的缺乏始终是明摆着的,也因此,对待南方的地头蛇,他们无法硬来。南方豪强们常年不怎么受北方中央朝廷的影响,最多就是交点‘保护费’而已,其余时候怎么折腾都行!在地方的自主性比北方的势族和豪强大的多!
维持这种状态他不香吗?
真要让汝南王在南方站稳脚跟,甚至建立起南渡小朝廷,那就是另一种局面了!到时候南方的豪强全都得在头上戴上紧箍咒!
请神容易送神难,到时候朝廷得从南方抽更多血如果立志北上收复山河,还不是要南方出钱出力出人?
如果说,这还勉强可以接受,毕竟有所失必有所得,且不说未来北上收复河山,都能混个从龙之功。就算没有那样的好事
,好歹南方也能摆脱一直以来的附庸地位,一举逆转北方,成为正统.北方基本已经确定是要为胡虏所占了!
不管怎么说,大家还是更愿意承认一个汉人朝廷为正朔的。
这不只是一个名头的问题,还能让原本只是在南方有影响力的大家族受益.从此获得与北方一等一势族平起平坐的底气,摆在面前的就是丰厚的政治资源!
真正让南方豪强犹疑的是袁继为首的这些北方势族!
他们到时候随着汝南王南下,肯定要在南方圈地占人,不然怎么维持大势族的样子?这无疑会极大损害南方豪强的利益。
说到底,势族豪强的对手只会是势族豪强,所谓同行如冤家啊!
汝南王和袁继他们是远道而来,手上的兵权又很有限,如果得不到南方地头蛇的支持,在南方是站不住脚跟的!
为此,袁继联合许勋为首的几个势族头面人物,分别利用自家的人脉游说南方大族。
袁继十分看重许勋,除了因为许勋也算是他们这些拥立汝南王的大族中,除了他地位最高者外,也是因为许勋在吴中拥有他都没有的人脉!
三吴地区是江南精华地区,建邺已是曾经汉末七雄吴国的都城所在,这正是袁继和汝南王为南渡定下的落脚地!所以,他们不用搞定全部南方豪强,只要搞定三吴地区的关键人物就可以了。
三吴地区,以顾陆朱张四姓为首,也是南方少见能称得上‘势族’的人家了,当初顾陆两家最优秀的子弟去洛阳求学、扬名,和许氏关系很好,就是那个时候结下了善缘。
另外,义兴周氏也是吴地大族,祖上也出过一些厉害人物,特别是汉末七国并立时,义兴周氏算是吴国军中的支柱!之所以比不上顾陆朱张,一个是传承不如人家,另一个则是他家过于尚武了。
直到如今,义兴周氏都握有几支军队,名义上这是大周的军队,实际上的掌控者却是义兴周氏——之所以还追求这个‘名义’,一是豢养军队到底不好听,二是养军队很费钱,有个名义也能让朝廷出钱。 不必朝廷直接发钱(朝廷哪来的钱在南方维持像样的军队啊!),只要发个话,让这些军队可以从州郡抽取部分赋税
,又或者民间自筹军饷——此时朝廷确实没钱,但对于义兴周氏这样的人家,只要有个名义,搞钱却是不难的。
至于义兴周氏的私兵,那就更别说了!‘义兴卒’一直是南方出了名能打的私兵部曲!战斗力天花板一样的存在。
这种武德丰沛之象,在此时却是一种不够‘高贵’的表现别看国家疲弱,势族高门却是崇文厌武的!除非执掌军队的本身就是文人名士,不然多会被人看轻。
但这种‘弱点’,在此时却让义兴周氏的地位空前高涨!可以想象,如果获得义兴周氏的支持,借助他家的军势,在南方建立小朝廷就补足了最后一块缺失的拼图,不再是空中楼阁了!
而义兴周氏如今的家主,当初也在洛阳求学过,只是没有像顾陆家子弟闯下那么大的名声而已!而那时许勋正是周氏家主的同窗!
同窗这种关系,在此时已经是天然的同盟了,非同一般!
几个汝颍地区的势族族长聚在了一起,交换起最新的进展。许勋一直没有发言,等到各家都说了各自进展,他才开口道:“义兴周氏已经回信了。”
“信中所言‘王化所在,敢不遵命!周氏虽然长居江东,却也是王臣,若是‘天子’命令,周氏上下便是鞠躬尽瘁,也在所不辞’!”许勋说的很清楚了,只要他们打出小皇帝这张牌,让汝南王称帝,成为天子,义兴周氏就会听从‘天子’命令。
皇权命令,便是他周氏兵锋所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