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八章 - 麒麟儿 - 三春景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都市言情 > 麒麟儿 >

第九十八章

第九十八章  许盈对怎么带货,多多少少也是见识过的上辈子卖肉松饼的主播多了去了,就算是他不想知道,也会有所耳闻。此时卖点儿肉松,自然一点儿难度都没有。

说到卖肉松,他首先想到的经典案例就是‘鲈鱼脍、莼菜羹’。其实在很早以前,鲈鱼脍、莼菜羹就是吴中非常出名的美食了,但话说回来,华夏历史上出名的美食还少么?但历史的长河滔滔流过,对于后人来说,除非是对此感兴趣的人特意去了解,不然大抵是不知道曾经的‘名吃’的。

鲈鱼脍、莼菜羹之所以脱颖而出,让受过教育的普通人都能耳熟能详,是因为张季鹰的一个典故.见秋风起,以思念家乡吴中的鲈鱼脍、莼菜羹为名,辞官归乡了。

莼鲈之思,这是一个好故事。从名士风度的角度来看,富贵名利近在眼前而不取,而是从心所欲,两袖清风归故乡。以此时的世情来看,这是令人心向往之的一种气度!而从实际利益的角度出发,这也是令人赞叹的操作。

事实上,莼菜羹和鲈鱼脍很有可能只是一个借口而已当时张季鹰在洛阳为官,但洛阳的风向已然不对。他是一个见机很快、很知道保全自身的人,这个时候辞官也不过是顺势而为。果不其然,不久之后洛阳大乱,朝堂上的官员也不一定保全。那个时候不少认识张季鹰的官员就感叹,还是他有先见之明。

当然,也不见得是先见之明,毕竟洛阳时局之下的暗流涌动,这些人多多少少都能察觉。之所以不能如张季鹰一般洒脱,只能说是富贵名利太诱人了。很多人都在赌,赌洛阳不会那么糟糕,真就让局面无法挽回。赌当官的不会那么惨,多少能安然度过。

他们也不过就是赌输了而已。

无论从那一个角度来说,‘莼鲈之思’都是令人赞叹的。后来成为一个很有名的典故,在各种大文豪的文章里出镜率极高,这也不奇怪。

不将目光放这么远,只看当时,从张季鹰之后,鲈鱼脍、莼菜羹也名气大增——以前有名气归有名气,却并非不可替代,吴中特产是很多的,不一定要它们代表吴中佳肴。现在则不同,这是赋

予了文化内涵啊!

每吃一口鲈鱼脍、喝一杯莼菜羹,就能遥想当年张季鹰旧事感觉整个人都升华了呢。

现在许盈觉得这个可以学习一下,所以回头就想包装一下肉松。只不过肉松在此时是新鲜东西,毫无名气可言,怎么下手还得自己想。

经过一番考虑,许盈选择了《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个故事.在许盈上辈子,《梁祝》是华夏古代民间四大爱情故事之一,而这个故事的起源年代就和所有的民间故事一样是非常难以考证的。

能够追溯的一般都是成型年代,有了相对详细的文字描写,至少故事的主体框架定型了——比如说许盈之前拿出来的《牛郎织女》故事,虽然在南北朝到唐朝,故事都还很简单,不过是志异笔记中的三言两语,但故事的起承转合其实已见雏形。

《梁祝》的故事也差不多,大多考据者都同意这个故事的背景是魏晋南北朝,历史上真实存在过相应人物,只不过真实情况不一定和故事里一样。而真正为后人所熟悉的《梁祝》成书,那是很靠后的事情了。

许盈少时养于深宅,没机会接触到‘梁祝’这样的民间传说,自然不知道此时有没有零星的‘梁祝’传闻。等到来到豫章,这方面的情况也没有太大改变——这个时候信息传播很难,这种琐碎的民间传闻也很少有人记录在书籍中。

但许盈现在要写‘梁祝’故事,本来也就不必在意一点儿零碎传闻,所以也就不再琢磨这个事了。

许盈并不记得《梁祝》全文,但他看过几个版本的‘梁祝’影视剧,对于里面的一些经典桥段还是知道的。比如说祝英台女扮男装求学、结拜兄弟、求学生涯、十八相送、提亲被拒、马文才提亲、祝英台死嫁梁山伯、死后化蝶,这都是再清楚不过的。

有了这个脉络再写故事,实在没有难度可言。

许盈在小说写作上不见得有天赋,但此时的小说大多就是非常简单的一个小故事。他再怎么菜,那也是经历过后世各种文艺作品冲击过的!没吃过猪肉,还没见过猪跑吗?小试牛刀一番,一篇《梁祝》故事手到擒来。

如今也有简单的爱情故事,比如说《牛郎织女》的雏形故

事,但那实在是太简单了!男女之间的感情往往没有来由、没有经历、也谈不上未来,只不过是作者为了推动剧情的一个工具而已。相比之下,《梁祝》这个故事有男女的相识,有好感的萌生,有百转千回,有爱而不得,甚至还会写有情人的内心.对于没看过正经爱情故事的此世人来说,无疑是降维打击。

而《梁祝》和肉松有什么关系.其实是没有关系的,只不过有这样一个受欢迎的故事在,方便许盈‘打广告’而已。是的,这个著名爱情故事被许盈提前填充饱满的起因是许盈想要打广告。

如果另一个世界的‘《梁祝》’有灵,大概会觉得非常受辱叭

在许盈版的《梁祝》里,肉松是一种出镜过几次的食物。这原本是祝英台身边的丫鬟银心发明的一种食物,祝英台离家之前制作了很多,求学路上可以充作干粮(祝家设定中是有钱人家,干粮自然也比较好)。

后来梁祝二人要回家了,此时祝英台已经对梁山伯芳心暗许,便处处照顾梁山伯,梁山伯回程的盘缠不够,她也用不动声色的方式帮忙。其中就有准备干粮一事——她推说自己路上干粮备多了,可以分梁兄一些。

其实这是她和丫鬟银心学了肉松制作之后亲手做的。梁山伯不知情,然而一份细细密密的女儿心肠全在其中。

另外,祝英台本人也很喜欢吃肉松,平常会让银心做了当零食。

肉松在《梁祝》中的出场并不算刻意,但非常有效果,至少读过这个故事的人都会记得‘肉松’这种食物。

写完这个故事之后,许盈就让吴轲拿去刊印。这个故事不算长,大概也就三四万字的样子,因为古代印刷术的字体大小、排版等原因,一般都是六七万字一册书籍。在此标准上可以增减一些。

厚一些成为大部头,薄一些做小册子,都是可以的。    《梁祝》故事就属于后者.许盈看着太薄了一些,还添了数幅插图,画的就是‘十八相送’之类的经典桥段。

合起来也勉勉强强像是一本正规厚薄的书了。

得了《梁祝》之后吴轲就先睹为快了,虽然故事本身很好,但在看到‘肉松’出现在故事中的时候,吴轲就立刻知道

许盈打的是什么主意了。

所以看完之后他就笑了:“人说买椟还珠,郎君这是卖椟送珠啊!”

为了卖肉松,所以附赠了一个这样的好故事。

想到这个主意,许盈除了参考‘莼鲈之思’,同样也是受到了上辈子一些影视剧的影响——不少玩具大厂拍片,其实就是给自家玩具打广告!

许盈知道吴轲肯定明白自己的意思,也就不说什么了,只是笑笑。

等到吴轲带着《梁祝》书稿要告辞,罗真忽然到了,罗真身边的僮儿还抱着一个匣子。

罗真依旧是一副没睡醒的样子,朝旁边的僮儿指了指:“玉郎要的东西总算试制出来了,先拿去看看.就没见这样精细的活儿,金银匠人都说这是为难!”

许盈一开始还不知道他带来的是什么东西,现在听他一说哪里还不明白。立刻就是眼前一亮:“真能制出!?”

不等罗真说什么,许盈就自己上手接过了匣子,打开来看,里面装着的是几副琴弦。琴弦不出奇,出奇的是这琴弦的材质和工艺!

许盈对现有的琵琶琴弦是有一些不适应的,他上辈子时琵琶琴弦多见尼龙弦和钢丝弦,而此时大家用的是蚕丝。相比起后世常用的琴弦,蚕丝琴弦声音比较小,音色没那么亮,力量感也不足。

蚕丝琴弦有自己的好处,但单以琵琶这一种乐器,总的来说却是不如钢丝琴弦和尼龙弦的。

特别是许盈早就习惯了钢丝琴弦和尼龙弦了,现在只能使用蚕丝琴弦,总有些难以适应。

但要弄出后世的钢丝琴弦和尼龙弦,那也太难了!他只能暂且使用蚕丝琴弦——不过他也没有就此‘认命’,一直有让匠人帮忙打造琴弦。

尼龙弦是不用想了,钢丝琴弦还是有一点点可能的。

此时的制琴师根本没有办法在这方面帮上忙,他们在这方面也不是专业的,所以许盈只能求助于工匠。

这个时候已经可以炼出很多种钢铁了,它们拥有不同的物理属性。但这些对于钢丝琴弦来说都有些不合适,复刻上辈子用的钢丝弦是不太可能了,许盈只能让匠人们另起炉灶——干脆就试着鼓捣各种合金,说不定就有哪种合适呢!

肯定不如上辈子的钢丝琴弦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