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9章朱靖坤下江南
第389章朱靖坤下江南
朱靖坤现在的积极性其实并不高。早些年,朱靖坤还觉得,自己作为皇长子,在继承人竞争中有优势。
但是最近这几年开始反过来思考了。
朱靖坤开始觉得,皇长子不但不是优势,反而可能是一个极大的劣势。
自己甚至很可能已经因为这层身份而提前出局了。
神洲古典时代的皇位继承逻辑,正式的说法应该是宗法体系。
现代通常笼统的称之为“嫡长子继承制”。
这是一套制度,用来明确继承人优先顺序的规则体系。
但是绝大部分不可能一直供应孩子考试,孩子连续几年不中的话,他们通常就会让孩子进工厂做工并成家了。
本+内容‘正确*的版本在6|9*书.吧%读!【6*9*s*h*u_b_a.c_x】
再加上自己老爹的那段话,让朱靖坤产生了更多的本能的烦躁和抵触。
然后孩子就要自己开始养活自己的妻子和儿女了,也没有机会继续考试了。
双方见面打招呼的时候,朱靖坤就发现这些官员的表情不太自然,似乎对大皇子来这里实训不是很乐意。
但是,如果真的完全不让她们参加,她们可能会隔三差五的请示,甚至可能会因此心怀怨念。
而且现在大明的医药学快速发展,富贵人家的老人们普遍活的越来越长了。
“你们这里都是些什么破事啊!让父皇都给我念叨了好半晌。
这俩人看到自己能高兴才怪了。
两人下意识的张口想要说点什么。
他们现在的品级,已经与京师各部的主官平级了,如果继续晋升的话,本来就有机会进京任职了。
等她们考中官员之后,就能够由朝廷提供的资源生活了,而朝廷的资源是天下之人生产的。
那确实很可能会出现老爹分析出来的那种结果。
朱靖坤觉得这种这里面的逻辑没有问题,同时作为一个男人对这种情况本能的抵触。
这帮家伙纵容女子参加科举,关键是弄出了寡妇参加岁试的事情,还正好碰上了梁章钜这个死硬的家伙。
“你们是不是不把你们捅出来的事情放在心上?
朱靖坤坐在车厢里面思量了许久,觉得头顶有些疼痛的时候,忍不住心神恍惚的感慨了一句:“现在有点羡慕十六弟了,直接去海外当国王可太舒服了……”
而朱靖坚越是深入客观的思考,就越是觉得这个问题很荒谬。
如果自己是个通判,自己的上司只是知府,本来进京的机会就不大,心态上自然不会有太大的变化。
本来官员之间顶多是有利益来往,有了女官之后就可能会出现感情关系。
布政使和提刑按察使的表情顿时就垮了。
归根结底是经济问题,男孩成年之后要考虑生存问题,女性则不需要考虑这个问题,他们依靠父亲或者丈夫的资源生活。
而且这里是江南,大明最为富裕的地方,除了环渤海地区之外最重要的地方。
而民间真正富裕的家庭,传统士绅和新的工厂主数量虽然不少,但相对整个大明还是稀少的。
一个人要参加科举,首先要有基本的资源,不但要在学习期间保障衣食无缺,还要花钱购买学习所用的物品。
不过他们的继承顺序也确实在其他庶子之前,依据就是他们和嫡子是同一个妈,是嫡子的同母弟。
朱靖坤在顺天府过了年,等到天工二十五年开年之后,带着自己的护卫和仆人坐火车南下,先到江南三司所在地苏州上任。
她们从始至终,都不需要自己养活自己,在经济上依附于男性,却能通过科举当官来管理所有的男人?
嫡、长子不是特定的一个人,而是对两种身份标签的统称。
朱靖坤的思维来到这里的时候,陡然卡克了一下:“不对,这种家庭的男孩没有机会,女孩如果嫁入了较为殷实的家庭,在婚后反而有机会考试了。”
也就是允许女子参加科举,允许他们入朝为官,可能会导致女官比男官员还要多的情况。
现在自己突然来到这里,就直接把他们两个都卡在地方上了,以后至少十年以内,他们都只能在地方兜兜转转了。
只是如果让他们入朝为官,考虑男女授受不亲的问题,会让官场上的各种事情都变得很麻烦。
现在大明皇帝没有皇后,自然也没有嫡子。
但是自己现在是布政使司参政兼提学官,自己的直接上司是布政使和提刑按察使。
然后禁止女人参加科举,禁止女人入朝为官,只允许她们在家里相夫教子。
所以古代才会有某某皇子“既嫡且长”的说法,而不是直接说他是“嫡长子”。
如果自己是皇帝,也会选个更加年轻的儿子来继位。
但朱靖坤可是大皇子,可不会允许他们两个给自己摆脸色,看着他们的这个样子,就直接板着脸问了一句:“几位可知道,父皇为什么安排我过来?你们的治下发生了什么事情,心里没有数吗?
总体上的皇位继承顺序是:嫡子——嫡子同母弟——长子——其他庶子。
皇后的其他儿子,正确称呼是“嫡子同母弟”,意思是“与继承人的母亲相同的弟弟”,或者说继承人母亲的其他儿子。
极少数想要参加考试的女人,在考场和朝廷上都成不了气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