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
转眼秋风催霜树,落叶满长安。
城外长亭旁,一辆马车已然备好,等待着载客东去。
谢樽一身青衣站在车旁,对着眼前一位鬓发已疏,但却丝毫不减目中慧光的迟暮老人躬身行礼。
“今日北境使节来访,殿下不得相送,还请先生见谅。”
“用不着用不着,他不来倒好,老人家已经见不得那些个大阵仗喽。”徐行之杵着拐杖摆了摆手,丝毫不在意,“这不正趁着那些个小子都还不知道,赶快拾掇拾掇走了,免得麻烦。”
听见这话,谢樽眼中也忍不住露出一丝笑意:
“应先生若是知晓了此事,定然少不了一通埋怨。”
“哎,那些个小子,都这把年纪了还总爱粘着师长,实在是不像样。”徐行之叹息一声,目光慈祥温和。
他看着眼前已经长开了不少的修长少年,忽地又想起了当年那个捧着文章在他面前请教的孩子,斟酌片刻开口道:
“连景渊那孩子都不必担忧了,倒是你……”
“两年前的问题,如今可有了答案?”
对上徐行之看来的关切目光,谢樽感觉自己心底被不轻不重地拧了一下,传来阵阵酸涩。
“先生教诲,学生已铭记于心,自当坦然,不囿于己。”
谢樽说得认真,如今一双清透的眸子已经少了三年前那萦绕不散的阴霾。
两年前,或许是因为陆景渊逐渐长大,徐行之已经无需事无巨细地跟在他身边教导,便开始时常在鸿鹄书院中走动。
而谢樽因为陆景渊和应无忧的缘故,有着更多的机会与徐行之接触。
出于对徐行之的信任,在对方面前时他并未用那些以平庸修饰过的文章敷衍,但结果却也不尽人意。
谢樽记得当年他第一次将自己的文章交给徐行之时,得到的第一句评价便是“小有才而未闻君子之大道”。
回去之后,他再三思索,但从那字里行间依然看不出问题,便又再次叩门询问。
但徐行之也并未直接回答他的问题,而是挑拣了许多古往今来的名篇交给他,让他自行领悟。
通过不断的对比,很快他便发现了问题。
他的文章中总是若有若无地透露着一种交换和索求,博大之中却又有着难以隐藏的狭隘,如知天水之宏大包容,却仍觉其当属人间。
但知晓了问题,并不代表他就能真正发生转变。
后来他继续竭力修饰着那些文章,无一日偷闲,徐行之却依旧只是摇了摇头。
直到某一天徐行之将他叫到了跟前。
“前几日无忧来访,曾与我细论过你。”
直到今日,谢樽都还记得自己听到徐行之的话时,那种被贯穿的窒息感。
那些被他深藏着逃避着,甚至连他自己都没意识到的问题被那样直接的摆在了案前。
“先前我认为你聪慧有余而明悟不足,但现在看来似乎并非如此。”
“妄自菲薄,自缚自伤,是因为认为你的一切始于自认为卑劣的算计与逐利吗?”
谢樽其实从未想过为什么自己思考任何问题时都无法摆脱利益二字的原因,更从未意识到或许自己在有意无意地看轻自己。
就连徐行之直白的问出时,他也并不知道对方说的是对还是不对,只知道自己忽然被震得脑中一片空白。
他看着徐行之,喉咙向被棉花堵住一般吐不出一个字来。
对方叹了口气,伸手在他头上轻轻揉了几下,掌心温暖而干燥。
“觉得他们的理想纯粹而坚定,而自己相似的理想,却似乎是被周围人推着一步一步萌发的,如此便觉得自己不够坦荡纯粹,未免对自己太过苛刻。”
“况且你又怎知他们就是生来便是如此呢?他们其实与你并无不同,只是成长的或早或晚而已,何来高低。”
“王家那孩子自小便被老国公养在跟前教导,老国公的德高望重你应当知晓,那老头子,刚正不阿,连我都自愧不如。”
“至于你哥哥……当年他父亲也曾在我门下呆过一段时间,虽然时日颇短,但也可以看出其质之清。”
“再到景渊,恐怕不必我多说吧?”
“他们都并非生来便如何正志明心,你不过晚些才步入这广袤天地而已,淤泥亦可生花……”
直到今日,那时的那些话在谢樽脑中回想时依然清晰得犹如昨日。
谢樽眼中湿热,渐渐凝起一片雾气,他微微躬身,语气比之刚才更加恭敬:
“先生恩情,谢樽毕生不忘。”
“哈哈哈哈,老人家快入土喽,能给你们这些孩子留下的也就这点东西了,没什么恩情不恩情的。”
徐行之看着谢樽如今的样子,眼底深处的担忧却还是一点未减。
当初他还真未想到过,谢樽的问题会出在那些看似并不起眼的地方,这样好像轻如鸿羽的过往,在大多数人眼中不值一提。
但这样多情温柔,又极度敏锐的孩子,就如冰雪一般,世间一点污秽都会让他们难以忍受,渐渐陷入痛苦之中,坚韧而易碎,注定一生磋磨。
他活了近百年,桃李满天下,只见过两人有如此资质。
上一位已经是几十年前的事了,叶家那个跳脱的少年失踪已久,他们师生二人也已经快二十年未见过了,他也不知对方境况。
但无论如何,谢樽之后的路,就不是他三言两语可解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