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章好女人至少要拥有三段婚姻3 - 救我于世间水火 - 简梨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第116章好女人至少要拥有三段婚姻3

谢老爹抢过那信纸一看,“你留下来了?怎么骗过老朱的?哦哦,对,你的字还是跟着令哥儿学的呢。”

谢寒梅张扬的笑脸一收,突然想起,是啊,当初她练字,是模仿着朱令练的啊。

大敌当前,只顾着迎战;敌军败走,终于有时间收拾战场。

谢寒梅也没管那封信,自顾自转头回去了。

谢大娘在背后狠狠的拍谢老爹胳膊:让你多嘴!让你多嘴!

谢寒梅回到房间,看着被翻得乱七八糟的屋子,心绪也如房间一样乱糟糟。

刚才,她想要把犯忌讳的东西都收了,免得看着难受。可翻来翻去,不知道哪些是犯忌讳的,屋里与朱令相关的东西,实在太多了。

桌角靠墙摆了一摞字帖,有朱令亲手写的,那是小时候谢寒梅模仿过的。有卫夫人的簪花小楷,那是朱令亲自为她淘换来的,乡下地方,哪里去找字帖这种金贵东西,不知朱令废了多少功夫,才找到这种适合女子的字帖。

神龛上,道祖的像前有一朵绢花,栩栩如生供在花瓶里。那是十二岁那年,两人一起在灌城灯会上买的。朱令说花要给最值得的人,谢寒梅害羞,虽接过了,却嘴硬说供给道祖最值得。

窗边簸箩里有绣到一半的护膝,朱令之前来信,说成都府天气寒冷,他整日枯坐读书,膝盖都冻僵了。

还有……还有……屋子里许许多多,都有朱令的痕迹。

谢寒梅起身,望着妆台上的铜镜,镜子里的自己,也有朱令的痕迹。

谢家原也只是普通茶农,谢寒梅如何有机会识字?

幸亏这里是道教名山,知府、县令重教化,令有功名的学子冬日农闲开社学讲课,为百姓启蒙,或教诗书、或代写书信,有时惠药局的大使,宫观的道长还会施医舍药。

社学识字,混了温饱的人家总要去听一听的。谢家在这山脚下也算吃得起饱饭,谢寒梅因是独生女,又比别人多一份要强。

可是,别的先生都不正经教她,还要调笑她一个女孩子,不该学这些东西。只有朱令,这个当时的生员,真正秉持圣人教诲,有教无类,愿意教她识字。

是朱令领着谢寒梅跨过的识字的门槛,她才有机会看到门后的风景。

如今掌着家里生意,威风凛凛的谢寒梅,朱令也参与了塑造。

所以,究竟是为什么,人会变呢?

第二天,朱老爷亲自送了银子过来,拿回了自己写的契书,又道:“贤侄女的东西,我也一并送来了,若还有缺失,你留个单子给我。待令哥儿回来了,再找来还你。”

“多谢伯父,自家兄妹,些许物件,倒不用特意还了。”交织在一起的同年和少年,怎么分得开?还得了?

朱老爷和谢老爹保持着体面,寒暄着分开,没有扯掉最后那层遮羞布。

朱老爷骑着驴子转过山道,朱娘子就在那里等着呢!看到朱老爷两手空空回来,喊道:“他们还真敢收啊!也不怕撑死。”

“行了,别说了,赶紧的,回去。”朱老爷心情也不好,平白无故丢了这么多钱,谁能痛快?

“哎哟,我的天爷啊,道君在上啊,这谢家胃口也太大了,居然真收了。哟哟,我的胸口哟,喘不过气来。”谢娘子扶着道旁石头慢慢坐下,大骂谢家不是东西。

朱老爷无奈停下,“不让你来,你非来,来了又自己气自己。”

“我就是气不过,多少年的情分,我知道是咱家有过错,可稍微补偿一些就是了。谢家那丫头是拿咱当仇人呢!闺女不懂事,老的也不懂事啊?这么多年的情分,乡里乡亲的,他们是全然不顾了啊。”

朱老爷扶起老妻,让她坐在驴子上,轻拍驴子屁股,慢悠悠走在山道上:“现在说这些有什么用,赶紧回吧,能留个面子情就不错了。”

朱娘子捂着胸口直抽抽,“多亏我留了一手,梅子那丫头送给令哥儿的针线活我还留着呢。要是谢家出尔反尔,看我怎么收拾她!”

“哎,你作甚,令哥儿还没娶妻呢!”

“你放心,我又不傻。肯定等令哥儿和学政家千金成亲,有了大胖孙子,我再说这事儿。”朱娘子心里发狠,“坑了咱家这么多钱,岂能不讨回来。”

“到底是同乡,你也别太过了。”朱老爷劝道。

“就你是个面团子,谁都能从你手上榨油。”朱娘子狠狠骂了一句,“人家可没拿你当同乡。这回舍了这么大一笔银子,柜上都空了,若是让老大、老二、老三家的知道,又要闹一场。”

“令哥儿眼看就要有大前程了,他们才不会闹呢。”朱老爷轻笑,“行啦,走吧。”

朱老爷盘算着,自家在县城已经站稳脚跟,老大、老二、老三各有家业,做些小买卖,勉强养家糊口。等日后老四令哥儿中了进士,正经做了官员,家里再做生意就不体面了。所以,还是要买些地,做个耕读人家,说出去好听,也能给令哥儿脸上增光添彩。

若要买地,县城附近的土地紧俏,怎么轮得到他家。肯定是买到老家来,若是要买回老家,那就不能把人得罪死了,否则日后老了回乡了,那可怎么办?若是可以,朱老爷是不愿意在家乡坏了名声的,能好聚好散就不要撕破脸。

唉,走一步看一步吧。若是谢家胆敢坏令哥儿的前程,就是拼着日后不回乡了,也要把事情做在前头。

等令哥有了功名,有岳丈扶持,一个小小的谢家,他们若识趣,就轻轻放过;若不识趣,民岂能与官争?!

朱老爷一路走一路盘算,很快就到了县城,去自家茶楼上坐着,看能不能再改进改进,多招揽些客人。哟,那么大一笔钱,他也心痛啊!

其实,离朱老爷夫妇不远的身后,谢老爹、谢寒梅也牵着驴子,慢慢往县城赶。

谢老爹和谢寒梅腿脚都好,没人骑驴子。一头驴子上驮着两大袋茶叶,另一头驴子上驮着两大袋香菇。

谢寒梅叹道;“爹你现在知道了。当初我说不要把茶叶单卖给朱家一家,您还骂我没乡性,现在人家翻脸如翻书,也没拿啥乡性当回事儿。”

“这样的人,走不远,早断了也好。”谢老爹理了理背篓,里面背着一个麻布口袋,正是刚刚朱老爷送来的银子。他是看不惯朱家攀高枝的,可话说回来,看不惯也没办法,谁叫形势不如人呢。

“老话说否极泰来,有了这笔银子,包子铺也能把门面买下来,再阔一阔了。”谢寒梅拍拍肩上的褡裢,里面有她新试出来的包子馅儿配方、包子皮配方还有香料。

谢家原先就是种茶的,后来从族人手里接过的茶田茶树老化,必须抬根重种。重新种要让产量达到原先水平,必须几年功夫。这段时间,家里拿什么花销?

幸好,他们家就在丈人峰脚下,山上多宫观。谢家与宫观也是有渊源的,长年上山敬拜。谢寒梅人虽小,却机灵懂事,从真人观道长那里学了一手炒茶、做素点心的手艺,包包子就是其中之一。

“老话也该我这个老汉儿说,你好生种你的香菇,莫让别个偷了秘方去。”谢老爹走得累了,拿袖子扇风,“这才进三月,天气就这样热,果然还是我们山里凉快。”

“现在我对外头只说香菇是山里生的,哪里能种,都是漫山遍野的找,找到一朵算一朵。”谢寒梅也大喘气。种香菇也是她偶然试出的法子,从来天生天养的香菇,也能被种出来了,这是多大一笔进项。

俗话说山珍海味、山珍海味,山珍从来都是昂贵的、值钱的。谢家包子铺能在县城开起来,关键就在香菇,他家的招牌就是香菇肉包。形状不好看的鲜香菇,洗净剁碎,加上三分肥七分瘦的猪肉馅儿,做成包子能香一条街。

形状好看的香菇在家里晒干了,拿去卖给饭庄、杂货铺也是供不应求的好货。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