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章好女人至少要拥有三段婚姻14
码头,渡船。
谢寒梅、朵儿姐、果子和李小郎一行四人,在船舱里找了个位置,把随身包袱放下。他们乘坐的渡船很小,只是把他们摆渡到能坐大船的地方。
放好行礼,走到船头,刚好看到码头上热闹非凡。
最热闹的要属那艘大船,上面人来人往,岸边的人送别声不止,正是高公子一行。
怪道世上无巧不成书,灌县地方小,来来回回都是这些熟面孔。
谢寒梅看了一眼,便再无兴趣,转回船舱。她虽未和高公子当面撕破脸,可谁知道那位江公子会不会添油加醋,还是不见面的好。
果子和李小郎年纪小,兴致勃勃站在船头看热闹。李小郎是李姑姑的儿子,刚巧,父母都姓李,他随寡母寄居在外租家,外头人也叫李小郎,倒是一时分不清他是李家外孙还是亲孙。
那边岸上,高公子还是臭着一张脸,众人也不以为意。临别之际,脸上有愁容是正常的。
高公子黑着脸看董秀才在人群里来来去去,一向不擅交际的董秀才,拎着一个大大的篮子,不,都不能叫篮子,应该叫大筐,在给众人发特产。
“这是兄长多给的银钱,兄长不要找零,我就换成了特产,路上吃用方便。”董秀才同样的话说多了,也不结巴了。
这是那些公子哥、学子在气氛带动之下纷纷多给的赌资,当时那个情景,高公子快要气疯了,在这个围绕他转的小群体里,谁又感冒着惹他更生气的风险,不给赌资呢?
真正有家底的还好,那些普通学子,扔出去银子之后,当真是后悔。旅程接近尾声,谁的手里都不富裕。再悔恨,也只能在心里叹息,怕表现出小家子气让人笑话。董秀才不就是太小家子气,让他们笑话了这许久。
如今,看到董秀才不贪那点儿财货,众人心绪才平了。认为董秀才不是畏畏缩缩,而是坚守底线。唉,只是不善言辞而已,心地纯善啊!
果子和李小郎站在船头,远远望着那边的热闹,也听不清具体说了什么,一群人你来我往的说话,等船夫催了三遍,才依依不舍上船,挥别新朋旧友。
谢寒梅一行四人,从小小摆渡船,转到大客船,又转马车,终于进了成都府,找到客栈安顿下来。
佳节将至,客栈门口也挂着菖蒲,跑堂的对几个少年人过节赶路表示诧异。
“小二哥,我们是来送节礼的,府学的张学政,那是本家叔父。今年,我们好不容易争取来的机会,我们都长大了,能代表家里拜访长辈了。”谢寒梅挺起胸膛,一副大姐姐模样,又和弟弟妹妹嘀咕:“你们不许淘气啊,好不容易甩掉管事,不能声张。”
他们年纪小,又是有名有姓人家的孩子,小二没看出破绽,只笑着恭维:“是,是,几位小公子、小娘子都是大人啦!”
对小孩子,这句话的威力最大,果然一句话之后,几人就肉眼可见的高兴起来,领头的人还多给几文钱的打赏。小二说起奉承话来更卖力了。成都府是个大城,府学离他们客栈挺远,小二还热心介绍了车马行,能租车辆、马匹和骡子。
等把人送走,男女分两个房间住下。
朵儿姐等人走了,依旧压着声音说话:“不该分两个房间,我们住一起就行,打赏就是个面子,省下来够一顿饭钱。”
多浪费钱啊!苍天,成都府一间普普通通的客房一晚上居然要两百文,灌县才多少?简直是抢钱。
“我们现在是有身家、有管事跟随保护小公子小娘子,不能露怯。”谢寒梅说话声音也很小。客栈的门板很薄,说话太大声,隔壁就能听到。木质的房子就是这点不好,不隔音。
谢寒梅开始整理要送个张学政的节礼,朵儿姐还是有些犹豫,“真要去吗?是当官的呢!”
“要去。正是因为当官的,才要名声。你们在门外等我,真有不好,还能有个照应。”谢寒梅语气平淡,内中刚硬却不能曲折。
笑话,难道朱令退婚之后,这件事就风过水无痕了吗?谢寒梅倒是愿意当做无事发生,再无交集,可是朱家先是断了茶叶收购的路子,又找人来铺子捣乱。谢寒梅难道真缺人到非要认个姥爷的地步?那是为了衙门的庇护。
谢寒梅没有息事宁人的资本,不把朱令压下去,谢家就永无宁日。
还好,天无绝人之路,这些日子,接连有外快入账,家里的茶叶解决了销路、铺子也开起来了,最后这笔赌资,变成来成都府的路费。
第二天,谢寒梅带着果子去府学,拜访“叔父”长学政,朵儿姐和李小郎押后策应。
节日里,来探望老师的人很多,他们两个小孩子,不引人警惕,府学里学子、斋夫都很客气,遇到两位礼貌周全的少年人问路,都愿意指点,甚至有热心肠的,直接把他们代到了张学政家小院门前。
府学占地面积很广,学政是清廉、清贵的官职,张学政以身作则,并未在本地置产,只寄居在府学提供的院子里。
院子收拾得颇为雅致,谢寒梅没有太多见识,只是觉得摆在博古架上的花瓶温润有光,衬得随处可见的花枝都别有意趣。
两个小孩子来拜访,只说是叔父,下人不认识,不敢擅自做主,报到了当家主母这里。
张夫人很奇怪,他们不是蜀中人,怎么会有本家在千里迢迢过来,还是两个小孩子。可万一是哪家的亲戚,人家好心好意上门,礼节周到,又是两个孩子,不能失礼。
张夫人坐在上首,客气受了他们的礼,笑问:“好孩子,叔母糊涂,不知你们是哪一房的孩子,父母怎么称呼?”
谢寒梅起身,又行一礼,“夫人恕罪,我俩并非张大人本家亲戚,冒名求见,有要事禀告。”
谢寒梅为难看看左右,这是待客用的小花厅,张夫人还随身带着好几个丫鬟婆子呢。
张夫人不动声色,来历不明的人,更不可能独处了。“有事直说就是,可是遇到了难处?”张夫人作为师母,接济惯了穷学生,只以为他们是不好意思开口。
谢寒梅从怀中掏出一封信,递给旁边的仆妇,仆妇转呈给张夫人。
张夫人看完之后,气得手直哆嗦,不用谢寒梅再提醒,她立刻吩咐,“妈妈,你去请老爷过来,其他人都退下,不许来打搅。”
那位穿戴明显高出旁人一截的妈妈看情形不对,小跑着去请了老爷过来,自己站在门口守着,侧耳倾听,房里在谈什么。
张学政看完书信,折好放在手边,不动声色问道:“你是何人?送这信来又是何意?”
“小女子谢氏,正是朱令之前的未婚妻。”谢寒梅偷眼瞧张学政的脸色,果真是读书养气的人,不动声色,只等着谢寒梅的后文。
既然城府比不过,那就比真诚,真诚是最大的必杀技。
谢寒梅把事情娓娓道来:“之前的未婚妻,如今已退婚。此次来,是想提醒张大人和令千金,不要被朱令所蒙蔽。我不知朱令学业如何,但看他能来成都府求学,想必是好的。男人的才华与品行,没有必然的联系。富易妻贵易子,在男人看来,大约也不算什么要命的事情。”
“只是我作为女孩儿,想提醒与我同病相怜的张姑娘。朱令今日能负我,来日也能负他。我与朱令并非单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青梅竹马长大,并非没有感情。我家常年低价为朱家提供茶叶,行市不好的时候也出钱出力帮他家渡过难关,对他家不可谓没有恩情,却也到了如今的地步。”
“若是朱令一直只是个学子还好,大人是学政,总能压他一头。可大人会升迁、会调走,只留张姑娘一人在豺狼身边,做父母的如何忍心。我说这些话,都有据可查,灌县离成都府也不远,只要张大人愿意,都能查证。府学难道就没有学业、相貌、家世比朱令更好的人吗?何必非要在这棵树上吊死。”
谢寒梅一口气说完,静静等着张学政的结论。
张学政没有着急下结论,只问:“你不恨小女?”
“刚听说消息的时候,气昏头了也恨,恨不得拉着横幅,纠集一帮人来府学闹事,闹得仗势欺人的学政千金灰头土脸。可气过了,脑子清醒了,就明白了这事与大人、与令千金何干?看朱令如此迫不及待,就知是他上赶着。不过是两头瞒,装出一副洁白无瑕的模样。我来捅破窗户纸,不能让另一个我受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