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继续
连续两篇文章,确实引起了不小的影响。
毕竟无论哪个时代,教育都是国家和民族的基石,教育上的问题,引起全社会的关注一点都不稀奇。
一个半天下来。
庐江日报报社的电话快要被打爆了,孙永玉不得不请示领导,领导安排了几名实习生,守在电话边上,不停接电话,并做好每一个来电记录。
同时,邮差送来了读者的来信,这是前一天报纸的效果。即使只有一天时间,已经有上百封信件寄了过来。这么短的时间,肯定只有本市读者的信件才能寄到,因此可以预见,随着时间的推移,当外地的信件到达,报社收到的信件将会更多。
找上报社的访客也很多,对于这些访客,孙永玉都是亲自接待,以至于一整天下来,把他忙得几乎连喝口水的时间都没有。
昨天那位“十佳教师”兼“人大代表”再一次打来了电话,斥责报社发表不当言论,影响教师群体声誉......这一次电话直接打到了胡总编那里,胡总编虚与委蛇一番,就挂了电话。
到了下午,庐江日报的社长华军接到了一个电话:“华社长,您好,我是李玉刚!”
华军只用了一秒钟的时间,就想起李玉刚是谁了。
庐江市教育局局长,李玉刚。
双方其实没什么交情,但同在一个城市的官场上,多少打过几次照面。
混官场的,哪个不懂人情世故?
即使不熟悉,对方报出大名,华军也像多年老友一样热情地招呼:“哎呀,是李局长啊......”
含寒暄一番后,他直入正题问道:“不知李局长打来电话,有什么指示?”
这当然是客套话,来自上级的命令才叫“指示”。
报社的上级是宣传部,和教育局可没多大关系,自然谈不上“指示”。
更何况论级别,华社长的级别并不在李局长之下呢。
果然,李局长一副诚惶诚恐地语气道:“哎哟~!华社长您可真是折煞我喽,在您老兄这里,我哪敢有什么指示......不过确实有件事需要请华社长高抬贵手~!”
华军其实已经猜到了对方打电话的来意,却揣着明白装糊涂,道:“李局长,咱们老兄弟就不用客气了,您有事请说,能办的我绝不含糊!”
“那我就直说了,这两天贵报社登了两篇文章,引起的风向对我们教育系统有不太好的影响......”
李局长把事情大致说了一遍,意思就是说:你们报社啊,以后就不要报道这种影响我们声誉的文章了。
华军装作完全不知情的样子,佯怒道:“有这回事?都怪我,这几天在省里开会,不了解下面的情况......李局长放心,我马上就去编辑部,看看是谁乱发文章,这件事一定要追责到人!”
李玉刚赶忙道:“华社长言重了,追责就不必了,毕竟编辑部的同志不了解教育战线的具体情况,被人家蒙蔽误导了也是有可能的。只要以后类似这种文章审核严格一些就行了嘛!”
“一定,一定!”
又寒暄了几句后,华社长挂掉了电话。
放下电话后,华军转眼就把通话内容忘在了脑后。
讲真的,作为一个报社,经常接到这种电话,每一个打电话的人,都希望和自己相关的负面新闻不要被曝光出来。
但这怎么可能?
报纸是需要销量的。
因此,新闻就要博取眼球。
如果刊登的都是国家大政方针,普通老百姓有几个爱看?
报社如果处处受人影响,涉及到哪个部门,人家一个电话打来就不报道了,那么报社干脆关门算了。
针对这种情况,华社长已经很有经验了。
只要有人打来电话,他就笑脸相迎,主打一个不得罪人。
但除非对方来头很大,就连报社都惹不起,否则报纸该怎么写还怎么写。
...........
白天的时候,赵虎、杨涛、张金平三人,先去长江路的电子街进货,然后去车站广场卖碟。
杨禹这一次没跟着,而是留在家里学习。
快高考了,时间上确实很紧张。
一整天下来,他都在抄写从姜雪那里借来的学习笔记。有这位学霸的笔记,确实能让人在学习上少走很多弯路,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有道是背十遍不如抄一遍。
这一遍抄写下来,以杨禹重生后变态的记忆能力,回头看一遍差不多就背下来了。
另外赵虎他们出发的时候,把赵雅送到了杨禹家,免得她一个人在家太孤独。
小姑娘一开始还看看电视,翻翻杨禹以前看的漫画书。
后来看到杨禹哥哥学习这么用功,她也不玩了,找来自己的书,也认真学习起来。
杨禹抽空的时候,考教了一下赵雅的成绩,惊讶地发现,这小姑娘虽然上学的时间没有旷课的多,成绩竟然非常好,看来也是个学习上的好苗子。
到了傍晚,赵虎三人回来了。
一进门,杨涛就兴奋地说:“大哥,我们今天又赚到大钱了!”
杨禹笑呵呵说:“赚了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