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移默化
潜移默化
不过五日功夫,周文做妥了准备之后,便启程上路。
钟离婉大赦天下,决意开科举选仕的消息,也随着最新一月的官报,迅速传开。
天下震动。
无数人都看到了一次冲上云霄的机会。
他们中,有家道中落的世家子,也有出身卑微的,不受本家重视的庶子。
当知道女帝科举的用意便是只凭才华定高下后,直呼圣明。
马家村中的李刚便是其中之一。
女帝登位之处,他便凭着一手好字和出众的心算能力,得了去县衙户房搭一把手的肥差。
只有一岁的女儿李月也得慈幼令照拂多年。
他因此赚足了药钱,也请了大夫,让体弱多病,缠绵病榻的妻子菱娘养好了身子。
哪怕后来这份肥差没有了,但他却凭此结识了不少人脉,有县衙里办事的人,也有镇上的富商,还有各村的里正村长。
有这些人脉做基础,再加上他自己的钻营和能耐,一阵忙活后,也算是在此地站稳了脚跟。
一家人非但齐心协力渡过了最艰难的日子,还让日子愈发红火。
而这一切,俱是陛下的恩典,他向来感佩于心。
早在当初朝廷下令造建义学堂时,他看出义学夫子人数并不足够,便自告奋勇,问县尊,可否让自己做马家村义学堂的夫子。
殊不知县尊大喜,称陛下也有此意。
陛下早就料到民间藏龙卧虎,也许小山村中也会有学识渊博且心地正直,胸怀广阔之辈,若他们愿意加入,自然再好不过。只要到县衙登记造册,禀明户籍,户部核实过其出身清白以后,便会予以录用。
当女帝准备推行科举的旨意下来时,李刚早已在马家村中当了许多年的夫子。
也因此,他成为跳过第一道考核,可直接进入府试的幸运儿。
这让李刚本就火热的心更加热乎了。
他确实出身世家,祖上也曾显赫一时。可惜长辈们持家无道,将大部分家财都败光了。
他们这一支便被本家忽视,流放到偏远之地,任由他们自生自灭。
传到他父亲这一辈时,家中只剩两间铺子,一处二进小宅。
按理说本该够他娶妻生子,过上收租读书的清闲日子的。却不料娶了一见倾心,门当户对的妻子后,家中父母便纷纷病倒。
为了给他们看病,他将家中两间铺子都抵押了出去。
可惜散尽千金,最终还是没能把人救回来。
将父母风光大葬之后,手无缚鸡之力的他也无处谋生,即便拉得下脸到街上给人写信,也会遇上曾经同窗,对他露出意味深长的笑。
他们眼中的轻蔑和阴阳怪气的言语,总会刺得他浑身是伤,无地自容。
走投无路之下,他不得已典卖了宅子,带着妻子来马家村落户,想在此处,重新开始。
但他从未放下过心中大志。
他始终记得自己为何读书。
也始终记得父母在世时如何对他寄予厚望。
奈何他家底太薄,没有机会认识大人物为自己举荐,更拉不下脸到本家去,求他们赏赐给自己一个机会。
本以为此生都要安于现状,守着一亩三分地,养大女儿,与妻子携手白头。
远在金陵城的女帝却又给了他一个机会!
不论出身家世,要众学子各凭本事入仕!
结合官报所说的其他消息,李刚更是看出女帝此次科举是为了更好地接手北梁国土,选中的人手也将会被派往北梁。
四五年前,他或许除了掉书袋,没有旁的实策。
可这些年在乡野间,遇到的事情多了,接触的人多了,他渐渐有了些想法。
兴许是陛下会感兴趣的。
李刚回到家中之后,便将这好消息,迫不及待地说与妻子听。
“若是如此。”李刚的妻子菱娘听了也露出惊喜的模样:“那可真是天大的好事儿。”
同床共枕多年,她岂会不知自家夫君心心念念的壮志。
“可是,北梁苦寒,你若是考上了,便要离家千里之远。”她随即又有些失落,望着榻上女儿熟睡的可爱脸庞,心中不舍之情油然而生。
男人的前程是有了,他们一家和乐的日子却……
同甘共苦多年,李刚又怎会看不出她的意思,坚定地拉住了她的手道:“你可愿与我同去?”
菱娘本来黯然的水眸中泛起亮光:“可以吗?”
“大越从未禁止过官员携同家眷一并赴任。”他说。
有些世家子之所以为官外放时不带妻儿,一是因为外放的地方过于贫苦,同为世家出身的妻子不愿纡尊降贵。二是当家作主的婆母认为妻室同去,会让自家儿郎无法专注于正事,便想着法儿地将人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