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8章
父亲。把热水瓶总厂科研所。热水瓶外壳,喷花颜料配方技术,传教给了他的么徒弟。还有其它的事情移交完了后。又休息了两天。和杨文军一起,回到了农村老家。杨文军。又到生产队参加做农活。一边做农活,一边在想一个问题。怎么样把鸡蛋拿到,钟表公司伙食团去。鸡蛋是一种,容易破碎的东西。而且。一次拿得少,除了破碎损耗,车费以外,也赚不到钱。
一天晚上。杨文军。坐在桌子前计算。如果。一次拿三百个鸡蛋去。赚四分钱一个。可以赚十二元钱。除了去来的车费四元钱。鸡蛋破损一元钱。也还有七元钱。三天赶三个集市,收购三百个鸡蛋到重庆。早上去,下午可以回来。休息一天。跑一趟要五天时间。一个月可以跑六次,这样下来。一个月的收入也可观。杨文军。就决定下来贩卖鸡蛋。杨文军。又想到一个问题。鸡蛋容易破碎,三百个鸡蛋怎么拿到,钟表公司伙食团去。这是一个最大的问题。
杨文军。一边做农活一边思考。想了几天的时间。终于想出来一个办法。用木板做一个高的长木箱,上面做一个盖子。用背包带背着走。三百个鸡蛋又不重。鸡蛋装在木箱里面,一层鸡蛋一层稻草,也不会挤压,鸡蛋的破碎就会很少了。
又过了两天。杨文军。把自己贩卖鸡蛋的想法,给父亲讲了。父亲也同意了,杨文军的想法。父亲是一个守规矩的人。
他对杨文军说:“贩卖鸡蛋你也要特别注意。免得人家说你弃农经商,公社的人知道了,说你是搞资本主义。惹来一些麻烦,搞不好你又要犯错误。弄得一个家庭不安宁。”
杨文军说:“我到不怕。他们要怎么说就怎么去说。不过。我会隐蔽行事,早出晚归,又会在生产队做农活,使其他人捉摸不定。”
杨文军。又把做木箱的事情,给父亲说了。父亲原来就是一个木匠。做木匠活非常熟悉。而且。家里还有多年前,父亲做木匠活的工具。杨文军给父亲说,做一个什么样的木箱,用来装鸡蛋,背到重庆钟表公司伙食团去。
父亲笑着说:“木匠是我的老本行。解放前。十二岁就跟着你爷爷做木匠活。我就做了很多年。解放后。才丢了木匠活,到的热水瓶厂。做这么一个木箱举手之劳,只要你把木板买回来,做一个木箱没有问题。”
又过了几天。杨文军。按照父亲说的样式,在自由市场把木板,其它材料买回来后。杨文军和父亲两个人,用了三天空余时间。做了一个木箱出来。又用背包带系在木箱上,木箱就可以背着走。
又过了两天。尖山街上赶集了。今天。天气晴朗。杨文军。背了一个小背篓,背篓里面放着一块布,又放了一些稻草。到自由市场去购买鸡蛋。到了自由市场。时间还早上。卖东西的人不多。杨文军。在自由市场转了一圈。看见有两个市场管理人员,在自由市场巡查。两个市场管理人员。杨文军都认识,一个是杨文军的表侄,八大队的向和品。大约四十岁。另外一个是,杨文军的侄孙杨世目。大约三十岁。他们也认识杨文军。他们找杨文军。还给他们看过病。杨文军一直在在思考,怎么样购买鸡蛋。不能让他们没收,也不违难他们。
过了一阵。卖各种东西的农民,渐渐多了起来。自由市场有一些拥挤,又非常嘈杂。杨文军。突然。看到市场管理人员过来了,马上转过身去,背着背篓朝着他们,去询问一个卖扫把的人,扫把怎么卖。过了一会。杨文军又转过头来,看到市场管理人员走远了。又寻去找卖鸡蛋的人。杨文军。看到一个。三十几岁的农民,在买背篓,箩筐。一叠箩筐旁边,一个竹篓上盖着稻草。判断里面装的是鸡蛋。杨文军走到他们跟前。
杨文军轻轻问:“鸡蛋怎么卖?”
农民四处看了看说:“卖得完四分钱一个。”
杨文军问:“有几个?”
农民说:“有十二个。”
杨文军又说:“拿过来我看一看。”
农民拿过竹篓给杨文军。杨文军揭开稻草一看。看到里面鸡蛋个头还比较大。又数了一下。十二个鸡蛋。杨文军从口袋里拿出钱。数好后给了他,他接过钱去,也数了一下。放进口袋里。
他说:“你要注意一点。市场管理人员,看见了要没收的。”
杨文军说:“我才不怕。”
杨文军放下背篓。把鸡蛋拿过来。放进背篓里面,用稻草盖起来。又去寻找卖鸡蛋的农民。赶集的人很多十分拥挤,卖什么样的物品都有。自由市场也十分嘈杂。这时。两个市场管理人。他们来到杨文军跟前。杨文军。看到他们后想溜走,也来不及了。马上镇静下来。
向和品对杨文军说:“表叔。你也来赶集呀?”
杨文军说:“是的。赶集来买一点东西。”
杨世目也对杨文军说:“么爷爷。你赶集还来得早嘛!”
杨文军说:“也不早了。”又问:“你们在自由市场去去来来,到底是做什么事情?”
向和品说:“我们是管理自由市场的人。看有没有买卖,违反国家规定物资的人,有些东西,在自由市场不准卖。看到后要没收。”
杨文军又问:“什么物资不准买卖还要没收?”
杨世目说:“粮食,鸡蛋,还有肉类。这些是国家统购物资。”
杨文军笑着说:“这么严重还要没收。不准他们买卖,把他们赶走就算了嘛!还要没收他们的物品。”
向和品又说:“把他们赶走了,他们又到其它地方去买卖。只有没收他们的物资,这是上面规定的。我们也没有办法。”
杨文军又问:“没收的物资,又拿到什么地方去了?”
杨世目说:“交给公社他们处理。”
杨文军又问:“交到公社去,他们又怎么处理?”
向和品又说:“怎么处理,这个事情我们就不知道了。”
杨文军冷笑了一下说:“你们应该去搞明白,交到公社去是怎么处理的,也好给人家又一个交代。”
说完话。杨文军背着背篓,和他们走的相反方向去了。杨文军又回过头来,看到两个市场管理人员,往前面卖东西多的地方去了。杨文军看到一个,四十多岁的农民在卖斗篷,几个斗篷下面一个竹篓。竹篓上面盖着稻草。知道竹篓里面是鸡蛋。杨文军走上前去。
杨文军轻轻地问:“鸡蛋怎么卖?”
他把市场四周看了一下。嘴巴对着杨文军的耳朵。
他轻轻地说:“你一下买完四分钱一个。”
杨文军问:“有多少个鸡蛋。”
他又说:“一共十六个。”
杨文军。来到竹篓跟前。蹲在地上向四周看了看。然后拿去竹篓上的稻草。看到竹篓里面的鸡蛋,个头大又新鲜。把背上的背篓放在地上。卖斗篷的农民,又向四周看了看。
他说:“这一会。没有市场管理人员。你赶快把鸡蛋,检到你的背篓里面。”
杨文军。迅速把十六个鸡蛋,检到背篓里面。又盖上稻草。从口袋里面拿出钱来,数好以后握在手中,站起身来把钱拿给农民。他拿过去后又数了一下。
他笑着说:“钱没有错。”
然后。把钱放进口袋里面。杨文军背起背篓。
杨文军也笑着说:“赶下一个集我又来买。”
他也笑着说:“要得。就在这些位置,你来找我嘛!”
赶集的多挤来挤去。杨文军。把背篓背在前面。又在四处收巡。看到一个卖竹器背篓,箩筐的农民。大约三十五岁,旁边一叠箩筐里面。一块白布包着一包东西。白布突出部位是圆形的形状。上面盖着一把竹编的扇子。杨文军走上去。
杨文军问:“箩筐怎么买?”
他说:“三元钱一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