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 总有意外,打扰我科举兴家! - 温暖的河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第三十章

第三十章

顾清晏分到的鸽子笼在第六行,第六号,很吉利的数字,好找得很,可惜位置是找到了,却不能马上就坐下答题。

乡试贡院要三年才开一次,虽然衙役提前入场打扫,可却明显只做了个样子工程,那明远楼内外倒是打扫得细致,就连青石台阶都是用水洗过的,干净得能照出人影来。

可考生号舍里,却连嵌在砖托里的号板上,都是一抹就一手的灰,定睛一看,只见墙角梁瓦之间,竟还横七竖八地密布着蜘蛛网,地上的积灰更是厚到瞧上一眼,都觉得呛人!

得,没考中举人的秀才不过是仕林底层,号舍不漏雨就不错了,还想要什么特殊待遇,个人卫生还得自己搞。

顾清晏放下行礼,只得挽起袖子干活,好在他有先见之明,多带了两张帕子,不然一通打扫下来,以后几天怕只能擦脸和擦脚共用一张了。

也不止顾清晏一个人在大扫除,号巷里的其余考生,无论是寒门子弟,还是世家出身,到了这里都是一个待遇,都得要自力更生。

可见科举考的也不仅仅是诗书文章,至少还得有些动手的本事才行,不求你能吃苦耐劳,但在这鸽子笼里连续呆上几日,衣食饱暖却事事都得要亲力亲为,总归要自己能照顾好自己才好。

清扫号舍时,顾清晏见墙壁上写着不少前辈的留言。

诸如,某某某于某某年到此考试之类。

也有人写了诸如“八月秋意凉,六六大顺房,三日苦作答,一朝解元郎。”之类的歪诗。

歪诗底下竟然还有人跟帖。

“解元郎写的诗就这水品?”

“旻建康九年考生作证,上上一届的解元郎不是咱们六六大顺房的。”

“旻健康十二年考生作证,上一届的解元郎同样也不是咱们六六大顺房的。”

“旻健康,呃,不对,旻朝已经亡了,但是……!夏征和元年的解元郎一定是咱们六六大顺房的。”

“夏征和三年考生作证,上一届的师兄在吹牛,他没考中解元郎。”

“……”

三年更一贴,一直更新到如今。

顾清晏瞧着有趣,便从考篮将笔墨取了出来,提笔写下“征和十三年,解元郎在此答题。”

打扫干净号舍之后,已经是午时过去,顾清晏累得饥肠辘辘,索性先吃了午饭再说,顺手将发下来的卷子,直接塞进了中间夹有油纸、可以防潮防湿的卷袋中。

顾清晏拿出小碳炉和袖珍小锅,这玩意做得十分精巧,贡院外面的商铺里就有卖,二两银子一套,还另外赠送一个木柄小铲子,五斤无烟木炭。

有需求就有商机,千万不要小瞧古代人的智慧以及赚钱的巧思。

鸽子笼太小,想要做饭,就只能到四尺宽的号巷里来,顾清晏忙着点火烧炭的时候,考巷里却几乎没有几个人。

顾清晏琢磨着大多数人要么是累得精疲力尽,懒得再动弹,打算随便啃一些干粮点心,应付应付肚皮了事。

要么就是不会做饭,与其冒险做一锅黑暗料理来屠戮身心,搞得自己上吐下泻,头晕脑胀,那还不如将就吃一些干粮对付呢。

顾清晏做饭水平也一般,但他昨日花了二两银子,请鹏程客栈里的大厨帮忙做了不少的方便面。

面是人工手拉面,先蒸后炸,不含水分,易于保存,不易变质。

牛肉酱和调味粉是客栈大厨根据顾清晏的要求和提点,尝试了好几回,才终于配制出来的,鲜香微辣,滋味醇厚。

小锅里的水烧开后,顾清晏先下入面饼,再从陶罐子里舀了两大勺牛肉酱进去,撒了一小包调味粉,最后还卧了一个荷包蛋。

金黄色的面条劲道弹牙,荷包蛋刚刚煮过溏心,牛肉酱里的牛肉粒粒分明,至少有拇指大小,比起图片仅供参考的现代速食面,至少强了好几倍。

那香味更是霸道得很,引得周围啃冷食的考生又是羡慕,又是咒骂。

顾清晏吃得美滋滋,心道:自己只收了三百两银子,就将方便面的制作方法卖给了鹏程客栈的掌柜,是不是亏了?

可转过头又想:不能以另一个世界的二十一世纪繁盛时期的物价来衡量大夏朝,又是油炸,又是牛肉酱,还要添加各种香料,这方便面在大夏朝,必然不可能成为平民美食,鹏程客栈借着地利之便,可以卖给参加乡试、院试的考生。

可若是让他顾清晏自个去找销路的话,估计得花费巨大的心思不说,还不一定能成功,实属吃力不讨好,还不如就挣这一锤子买卖的银钱来得划算。

顾清晏美滋滋地吃了一小锅,感觉身心都舒坦多了,回到考舍里摆放好行礼,又感觉有些困顿。

这也不能怪他,昨夜本就没睡好,早上又天没亮就起床,吃饱了犯困也是正常。

好在第一场要连考三日呢,不用着急,养好了精神,才能更好地答题不是。

顾清晏索性不再硬撑,将被褥铺在号板上,钻进被窝里呢喃一声:“待我养精蓄锐,再来与诸君鏖战”,便呼呼大睡过去。

巡逻的兵士见此均是一脸的佩服,擡头望望日光,再看看隔壁皱眉苦思的其他考生,不禁暗暗鄙夷道:不是吃,就是睡,空长了一副神仙似的好看皮囊,里面塞的怕不是稻草,竟然跑贡院里郊游来了?!

顾清晏也就睡了不到一个时辰就起来了,此时日头已经偏西。

顾清晏也不着急,有条不紊地将被褥卷起来放在一旁,再一一将笔墨砚台摆好后,才拿出考卷袋子,打开考题,仔细审题。

乡试第一日考的四书五经,三道四书题,五经题二十道,四书题必答,五经却只需选其一,所有考生三天前就要在布政司衙门登记自己准备考那一经,顾清晏选的是《春秋》。

这年头的科举试题没有什么标准答案,即便提前知道了题目,也最多就是比别人多一些时间审题罢了,你自己什么水平,写出来的文章也还是那个水平,除非找人代笔,写好了,背下来。

可问题是,真有大才之人,也多半不会去给人当枪手代笔,屈辱折节不说,若是披露出来,一生的前途必定毁于一旦。

顾清晏虽有两世记忆,却也不敢托大,比起县尊大人那刁钻的县试题目,以及学政大人院试时驴唇不对马嘴的截搭题,乡试题目便显得更加堂堂正正,这样其实能更好的检验一个人的基础,但也不易取巧。

乡试虽分三场,但考官最重视的却是第一场,尤其是四书三题,只要此三题的卷子被取中,那举人功名便算是稳当了。

看过三题后,顾清晏便全身心地投入进去。

开始先揭示题旨,为“破题”,接着承上文而加以阐发,叫“承题”,然后开始议论,称“起讲”,再后为“入手”,作为起讲后引出正文的突破口。

文章初成,再逐字逐句反复研读,仔细琢磨,务必使内容和题目严丝合缝,堂堂正正代圣贤立言,洋洋洒洒有大家之风,立意深刻卓然于庸碌诸生。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