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尾
结尾
东都天坛在歌灵山,轩辕金簪戴冕冠、着金纹银凤的华服,立在天地至高处,带太女云簪插香焚拜,祭天祷告。
在冗长的祭文里,女帝的眼前滑过逝去的人:楚刘素、楚甲子、凌飞、沈长清、祁缙云、陆鱼儿、卫南勋、高廷之、高苗、南叶、杜鹃、梵阆、莺歌……母后有司赤燕,父帝轩辕夏,乃至敌人慕容涛、风子鸾、梵阳、今夏难、卦济、季闲……还有被送往南瞻矿山上的季飞扬等人。
这些人物或如昙花盛开,或如烂叶腐泥永沉泥泞……皆成山中缥缈青烟,成为历史长河里得一滴水。
在祭文结束后,金簪叩拜天地,祈愿天下繁荣昌盛。
她俯瞰偌大的天地山河,接受百官和黎民的朝见,无声道:“你们……看到吗?朕不负所期,终成尔愿。愿这盛世,为卿等所盼。”
与第一次在京都祭天时不同。
那时候得金簪不仅没有国玺,也没有实权,有得是父皇的抛弃、风子鸾的阴谋、慕容涛的进犯、天下人的嘲弄……如今,不一样了。
兵儒天下的印玺在侧,虽没有调动天下儒生的作用,却依然是帝国传承的象征。
金簪俯瞰下方的人头,这些人全是她亲手提拔、扶持起来,割舍无法医治的“周”,种下现今风华正茂的“庆”。
这是对过去文治武功的传承,也是未来繁华盛世的期望。
“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朝臣和百姓一层层传递下去,山呼万岁。
金簪如以往般诉说“平身”。
这一次,她比从前任何时候都觉得自信且骄傲。
她更是道:“你们祝愿朕万岁,朕无需万岁,朕的江山能否向北周一样长盛千年,犹未可知。但是,诸卿在、天下人在,朕与君一起努力。今世繁华皆在诸位手中,愿吾大庆长治久安,愿天下黎民再不逢乱。祈:天下无争,共享太平。”
“祈:天下无争,共享太平。”官员和百姓响应这声祝祷,在天地间长久回荡。
**
永庆元年,古灵精怪的太女轩辕云簪化名为凌云簪出入江南,后来在南旋府的童学就读。每日甩着两条小短腿被韵霜夫人送入童学,晚间又被一名高大的男子抱着回一座小院。
李柳絮没法一直待在南旋教导云簪。她请旨后,亲去东山府,请出孙忠谋和其学生在南旋府的童学挂名教职。
孙忠谋是三朝帝师,他的到来给南旋的童学无上的荣光。
东方川本要留下教导云簪武学,却被云簪嫌弃。她也不想跟这心眼多的鬼小丫头折腾,将随身亲卫清大胖留给云簪做侍卫,而后打马回东都复命。
远在东都的金簪在东方川还没回来时就已经得到消息。凌云不仅没死,还隐在南旋府的绿风郡做一名木匠。他偶尔会去韵居陪已经是生命倒计时的韵霜夫人用膳、说说话,会携云簪一起上山寻木、教她刻章制木。
金簪平静地放下奏报,走到观星楼俯瞰遥远的南方。过后,她如常回殿内处理政务。
数日后,东方川回来。
金簪这才显出一丝急切,近前问道:“你确定是他?”
“确定。臣见了他,又问九乌山路上那战的原委,他只说:陛下懂他的意思。”
东方川沉吟道,“太女不肯回都,执意留在那里……她说:陛下也是从民间走入东都。”
“随她吧。宫里拘束,远离民间,确实不如南旋那等福地接民风地气,恐怕她已乐不思归。罢了。呵……懂?!”金簪揉捏额头,一个“懂”字画出一段遥不可见的距离。
“朕亲手将凌云送上高台,又亲眼见他舍下荣华、走下峰顶。他果然深得朕心,不负朕望,呵。”
东方川垂眸,在回来的路上为这局面思量过一番。
“陛下若要留他,何不给他一个身份,让他进宫伴驾。”
金簪瞧了眼东方川,拍在她的肩头:“川儿有心。他若肯留就不会去南旋,而是在东都盘桓。”她想起木盒里的纸鹤……凌云并非没有心,只是他擅长等。
撇开这两父女,金簪又道:“北府日冕来信,希望你领兵巡府,以示大庆天威。西六府到底离都甚远,需要时时留意。你带人去一趟吧。”
金簪见她领命,又道,“十五了,可有心仪男子?”
东方川一愣,摇头道:“臣如今的身份,不论是娶夫,还是嫁人,皆不妥。”
金簪轻笑,温声道:“手中权力愈大,人心欲望越强,表现在身体上不是独特的爱好就是对男女欲念。你去找行如,让她给你看看姻缘。若有中意,告诉我,我来安排。”
“是。”东方川领命离开。
清儒从殿后走来,行过礼后抚在皇座上的金簪的太阳穴,给她轻轻地揉着。
静了一段时间后,清儒缓缓道:“陛下想为大司马择婿?”
“川儿到了年纪,对男女诸事会有所好奇,人所难免。一切随她的想法吧。如今的朝中新贵,若有她中意,皆可。”金簪闭上眼轻靠在他的身前,低声道,“舒服多了。四辅寮理政,监察寮察百官,由你统领,帮朕解决不少烦心事。”
果然,柏山随擅毒却适合守卫,而清儒才是那把趁手好用的刀。
“为陛下分忧是臣此生所愿。”清儒沿金簪的颌骨滑落至她的肩头,再次不轻不重地揉捏起来。
金簪唇角含笑,闭目不言。
江城子和何秋刀得知东方川归来,而太女没有回来,便知道当初九乌山路的事暴露。两人齐齐来见金簪。
金簪紧闭的眼睑下双眸微滑,敛起精光:“宣。”
江城子和何秋刀一入殿就主动跪首。
江城子头也不敢擡,言道:“陛下,臣等前来请罪。”
何秋刀的眼神落在清儒搭在金簪肩上的双手,又与金簪半睁微敛的双眸对上,心头颤过一阵心悸,如流水淌去。
他磕首道:“请陛下责罚。”
金簪擡手,令清儒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