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2章:敌暗我明
就在这时马秀兰推门进来,发现天启皇帝醒了惊喜道:“公子爷您醒了,正好这是刚熬好的汤药,我喂您趁热喝下去吧!“
说着,马秀兰就用汤匙搅了搅,舀了一匙药放到了天启皇帝的嘴边。
天启皇帝见状,指了指旁边的桌子道:“先放下晾一晾,一会本公子再喝。”
“对了,和你说过多次了,你是我们商号三掌柜的夫人,虽然还没成亲,但是名分是已经定下了的,以后这种端茶递水的事情,你就不要再做了。”
马秀兰听天启皇帝如此说,赶紧表白道:“公子爷你这是说的哪里话,说来我家道中落沦落风尘,若非公子爷替我赎身,我又怎能轻易脱离苦海呢!再者,我和二哥的婚事,也要感谢公子爷成全。”
说着,马秀兰又端起了药碗道:“公子爷药已经不烫了,现在赶紧喝了吧!再放一会药力就不够了。”
天启皇帝接过药,边喝边说道:“好苦呀!”虽说了句苦,但天启皇帝还是把药一饮而尽。
接过天启皇帝手里的药碗,马秀兰又立刻给天启皇帝倒了一杯红枣姜茶。“公子爷这里还有一些红枣姜茶,公子爷喝了好去去嘴里的苦味。
天启皇帝边喝枣茶,便对一旁的何可纲说道:“好了,这里没事了,你赶紧去办你的事吧!
“是,我这就去,公子爷您安心休息吧!”
何可纲走后,天启皇帝又对马秀兰说道:“这两天有些忙,也没顾得上安排你和三掌柜的婚事,等现阶段手头上的事忙完了,你就和三掌柜成婚吧!至于,你寻找你姐姐的事情,我会通知家里人帮你找,不过,最后能否找到那就要看机缘了。”
再说何可纲,他奉着天启皇帝的手谕来到留守府,来到门房将自己的名帖递进去,因为事先顾炎武有所交代,所以,不一会就有人引领着何可纲去内衙书房见顾炎武。
顾炎武见下人把何可纲领进书房,就挥挥手让下人退下,待下人走后,顾炎武连忙起身,拱手问何可纲道:“何大人突然来访,可是公子爷他又什么吩咐?”
何可纲也没客套,对顾炎武拱了拱手说道:“是,这是公子爷给你的手谕,你自己看吧!”
顾炎武闻言,赶忙恭敬的双手接过天启皇帝的手谕,认真的展开看了起来,可看完后的顾炎武却倒吸了一口冷气。
“什么,中都商会的商家们要联手搞罢市?”
“是,所以,公子爷派我来给顾大人您送个信、提个醒,公子爷还想见见你,和你商量商量如何应对中都商会策划的罢市,另外公子爷还想了解一下,一定中都商会是怎么回事?是个怎样的组织?”
顾炎武听说天启皇帝要见他,不敢稍有怠慢,立刻对何可纲说道:“既然公子爷召见,那我们现在就走吧!”
何可纲见一身官衣的顾炎武说走便要走,于是,赶紧出言阻止道:“顾大人且慢,公子爷此次是秘密南巡路过中都,你身为中都留守,身着官衣去见公子爷,万一路上露了行踪,岂不是暴露了公子爷的身份?”
“顾大人依我看,您还是换身便装吧!另外,我看我们不能一起出府,这样我先行一步,顾大人您换好便装之后,立马动身前来如何?”
顾炎武听了何可纲的话后,觉得何可纲的话说的有道理。
“何大人所言有理,是下官考虑不周,还请何大人你先行一步,下官换好了便衣,立即前往拜见公子爷。”
“好,既然如此,那何某就先行一步了,告辞!”说着,何可纲向顾炎武拱了拱手,换身便离开了顾炎武的书房。
“罪臣顾炎武参见陛下,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哎!顾爱卿,你这是做什么,刚见面什么都还没说呢!你怎么先请起罪来了呢?来,来,来,我们坐下说话。”天启皇帝来到顾炎武的身边,亲手把他拉了起来。
“咳咳……咳咳……”
“怎么,陛下您这是病了?”顾炎武听得天启皇帝咳嗦,既关心又慌张的问道。
“咳咳……咳咳……”
天启皇帝边咳嗦,边挥手说道:“咳咳……朕没事,咳咳……朕没事,只是,咳咳……昨晚淋了雨,偶感风寒,咳咳……爱卿你不必担心,咳咳……”
“陛下, 要不要臣请个大夫来,给陛下请个平安脉?”
“咳咳……不用,不用,朕出京时,也带了御医,且朕的病,只是偶感风寒,爱卿不必过于担心,我们还是谈正事吧!想必可纲已经把朕的手谕交给你了,中都商会准备发动一场罢市,你要有所准备呀!”
顾炎武闻言,又一次伏拜于地道:“罪臣有负万岁所托,上任中都留守以来,推行新政诸事不见成效,还望陛下恕罪。”
天启皇帝见状,摇摇头道:“不要妄自菲薄,爱卿做的还是不错的,起来吧!跪着说事太累,朕曾经不止一次说过,朕要与士大夫坐而论道,起来吧!朕还病着呢!没有多少力气,拉不了你几次。”
顾炎武闻言,连忙起身道:“臣不敢当,臣不敢当。”
“爱卿不管怎么说,你就任中都留守以来,还是取得不少政绩的,这些朕都是看得见的。”
“谢陛下,臣不敢居功,一切仰赖陛下圣德……”
“歌功颂德的话,就不必说了。”……”天启皇帝闻言,立刻挥手打断了顾炎武的话。
“对了,这个中都商会是个什么组织?他们开设地下钱庄,还有私开小煤窑,盗挖煤炭的事,你都知道吗?”
面对天启皇帝的询问,顾炎武顿了顿道:“陛下……不瞒陛下,这些事臣或多或少都是知道一点的。”
“臣也曾派兵去查封过几次,但是,每次他们都能提前得知消息,从而从容的撤离,臣几次扑空后,就转而想从他们内部策反一些人,期望能够改变这种敌暗我明的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