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出兵剿匪 - 天启八年 - 一切如常 - 其他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其他 > 天启八年 >

第134章:出兵剿匪

“对了,孙先生你回去后,立刻把朕的旨意传给辽东袁崇焕,限他七日内,准备好一万关宁铁骑,选骁将统领,来京听候调用。”孙承宗闻言,躬身答道:“臣遵旨。”

接着,天启皇帝又对倪元璐说道:“倪爱卿,大军出征在即,你身为户部尚书,一定要千方百计的保证前方将士的军饷和口粮,尤其是军粮万不可断。还有就是,大军出征之日,你要拿出二十万两白银交由李邦华。”

“李爱卿你的嘴不要咧的像荷花一样,这二十万两银子,朕既不是给你个人的,也不是拨给神策军将士的。朕是要你代发给陕西各地的驻军。”

“另外,倪爱卿你要在保证大明军队军需的情况下,尽量筹集陕西所需的救灾粮。”

“陛下,现在与建奴议和,臣想我大明的军需开支肯定会相应减少,可以把一部分军粮用来赈灾。但是,朝廷的救济始终是治标之举,要想标本兼治,就要想办法,帮助陕西恢复元气才是。”

“倪爱卿你说的是,但是,现在还是”先以治标为宜,尽量把灾民照顾好,把叛乱压下去。朕就一句话,对于灾民朝廷要尽量照顾,对于叛乱者,流寇,朝廷应该全部予以剿灭。”

“陛下,关于清剿流寇之事,臣以为不易牵连过甚,只要诛其首恶就行了。至于其他多数人,他们附逆从贼,不过,是因为生活所迫,才铤而走险的。所以臣以为,朝廷在清剿时,应该有所区别对待,我们只需要剿灭几股有影响的流寇,以迫使其他流寇,向朝廷投降即可,这样恩威并施,剿抚并用下,臣相信陕西乱局,很快就会平定了。”李邦华躬身说道。

“恩威并施,剿抚并用,李爱卿说的好,甚合朕意。但是,现在朝廷没有充足的银子,也没有充足的粮食。所以,朕的恩威并施,剿抚并用,可能与爱卿的不同。朕的恩是留给那些没有反叛朝廷的灾民们的,朕威是留给那些打家劫舍,落草为寇,占山为王者。对灾民朕会尽力救助,对流寇朕也绝不手软。”

“国库没钱人人都知道,内库没钱人人也知道,可是偏偏没有来钱的渠道。没有银子就不能全力以赴的招抚,这是朕不得不以剿灭为主政策的由来,诸位爱卿要体谅朕的苦衷,总不能放任饥民造反吧!”

李邦华不是不明白这个道理,可就是觉得全力剿灭流贼太过残酷,那些饥民只要给予一定的钱粮保证会放下武器,陕西之乱肯定会很快平息。他心中一叹,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两害相较取其轻吧!作为当家人的天启皇帝也确实是不容易。他在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尽快解决陕西流寇问题,天启皇帝是对的,不能放任流寇作乱。

“诸位爱卿都知道国库空虚,朕的内库也是快见底的米缸了,实在是拿不出钱来,爱卿们不要再提加征赋税这样的话,陕西一省已经让朝廷焦头烂额,难道还要让别的省份也加入这个烂摊子吗?朝廷已经做到了对陕西一省百姓的仁至义尽,朕除了加派兵力不会再做任何措施了。”

群臣打发走之后,天启皇帝单独留下了李邦华面授机宜,李爱卿刚才你也看见了,不是朕不想,而是朕不能啊!朝廷的银钱多半耗费在军饷器械上,能用在赈济上面的银子实在不多,如果不是跟皇太极暂停干戈,朕也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了?

“你此去陕西剿匪,万不可大意,朕刚刚说了,对于陕西的流寇,是以歼灭为主,非必要不可招降。爱卿心里要有数,招降他们容易,可你让朕,去哪找足够的银子安置他们?又去哪弄足够的粮食喂饱他们?不能妥善安置他们,就算他们肯投降,日子一久,他们还是会反叛的。”

“臣明白陛下的难处,臣到了陕西后,会遵守朝廷已经定下的剿匪方略的,陛下放心就是。陛下,您若无其它吩咐,臣就想先行告退了,臣此去陕西剿匪,恐怕不是一朝一夕之事。所以,臣想早点回到军营,一来督促士兵积极准备,二来臣也要和副总兵孙传庭将军,交接一下军务。”

“朕的话说完了,李爱卿你回去忙军务吧!七日后出发,朕先祝你旗开得胜了。”李邦华闻言,忙躬身施礼道:“臣谢陛下,臣定然不辱使命,早传捷报以慰圣心。”

七天后,六万名神策军将士和一万辽东关宁铁骑拔营开赴陕西,此时的神策军,将士看上去个个精神抖擞。关宁铁骑自不必说,在辽东经历了多年的战火磨砺,可以说是眼下大明朝精锐里精锐了。这一点单从他们的集结速度上,就可以看出来,天启皇帝要求他们七日能抵京,本来想着,等关宁铁骑抵京后,神策军正好出发,两军可以在半路会师,可是,让天启皇帝没想到的是,这支关宁铁骑在曹文诏的率领下,从集结到抵京,竟然前后只用了五日时间。看着手下这两支精锐之师,天启皇帝对短期内,剿灭陕西流寇,心里更加有底气了。

燧发枪,子母炮,小型佛郎机。面对新军开拔时的雄壮模样,一干朝臣面面相觑,心道皇帝老说没银子,恐怕这银子都用在了这上面吧!制造火器可是花费巨大的项目,一没有加征赋税,二没有多余进项,真不知道皇上的钱是哪来的呢?如果他们知道崇祯皇帝把皇宫大内“洗劫一空”,贩运到江南拍卖,不知道他们又会作何感想呢?

天启皇帝与众文武大臣,一起在京城西郊外,给大军送行。天启皇帝还亲手把四份复制好的西北地图,分别交给李邦华、尤世禄、王世钦、曹文诏四将军,曹文诏君前请命任先锋,天启皇帝应允。

天启皇帝亲自给四将军斟酒,并亲自递到每个人的手里。四人伏拜于地喝罢了酒,三呼万岁,起身上马,随着军号声响起,大军缓缓起行。天启皇帝一直站在原地,目送最后一名士兵离开,直到消失在他的视线里。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