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2章:小王爷
他说着见父亲的脸上泛起得意之色,心中摇头,接着道:“可父王想过没有,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天下人都在盯着我们呢!”
“你说这话是什么意思?本王乃是大明帝国的亲王,堂堂万历皇帝的皇子,大明天下除了当今圣上以外,难道不就该是我吗?”
想当年,朱常洵差一点就成为大明帝国的皇帝,而天启皇帝的父亲继位,却只在位二十九天,可就因为这二十九天,却使他错失近在咫尺的皇位。
朱由崧觉得他跟自己的父亲说不到一起去,正应了那句话,燕雀安之鸿鹄之志哉!而他也不敢跟父亲交代实底,虽然有些事情他都是打着父亲的旗号做的,可那些万万不能让父亲知道,否则后果难以预料。
从书房出来,朱由崧长出了一口气,觉得松快不少,一个人匆忙跑来在他耳边耳语了几句,他点了点头道:“很好,一定要密切注意他们的行踪,时刻监视,一点差错都不能出,适当的时候,我会去见见他。”
天启皇帝出京微服私访,朱由崧第一时间就知道了,他隐隐感到崇祯皇帝这次出巡可能要集中处理一下个别的突出问题,这其中就跟他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朱由崧回到自己的房间,见心腹宋献策正在品茶,笑道:“你倒是好兴致,家里的事情都处理完了吗?”
宋献策见是朱由崧来到连忙起身道:“都料理完了,家里人虽然都不赞同,但是我想他们以后会明白的。”
“是啊!与其现在收些租子,不如以后的实惠呀!当今陛下很快就会对我们这些藩王下手,富户恐怕也在其中,前天传来的消息,中都算是完了,这个时候走错一步,满盘皆输啊!”
朱由崧对自己的处境很是忧虑,也不知道自己如今的举措是对是错,利弊如何。
宋献策看着比自己大不了几岁的朱由崧,他摸不清朱由崧到底是如何打算的,说朱由崧有谋逆之心,所作所为又不像,说没有不臣之心,也不大对,按照宋献策的理解,可能很大程度是自保吧!因为凡是有点眼光的人都看的出来,天启皇帝要削藩,而作为天下藩王第一家的福王府,肯定是首当其冲。
外人都认为作为福王世子的朱由崧昏庸无能,是个标准的纨绔子弟,其实能真正了解朱由崧的人才知道,这个福王世子委实不一般,心机城府非常人所能企及。
“你回来的正好,事情虽然办的差不多了,但是该有的宣传还没有到位,你拟一个告示,在福王府的辖地张贴,大意嘛!就按照你之前替我写的那个折子,最好写的煽情一点,因为他已经来了。”朱由崧见宋献策没言语,于是吩咐道。
宋献策知道朱由崧口中的他是谁,本来李信天启皇帝颇有成见,而且,他的父亲之前跟魏忠贤纠缠不清,遭到了天启皇帝的打击,可以说结下了一定的仇恨,但是,放下私仇不论,宋献策仍然很佩服天启皇帝,作为一国之君,天启皇帝是合格的,尤其是在外击建奴的事情上,可以说获得了万历以来最为有利的局面。
可是,要是说到天启皇帝对内政的处理上,他不敢苟同,都说民为贵,君为轻,可是这天下的根基终究是掌握在乡绅富户手里,在官僚手里,在朱家手里,这个秩序一旦被打破,后果是非常严重的。
可让宋献策担心的是,天启皇帝现在正在打破这个秩序,而建立起来的新秩序又不明朗,这个潜在危机的危害,此时已经凸显出来,他竟然有些担心,一旦天启皇帝陷入内政纠缠不清的泥潭,整个大明帝国恐怕会更加艰难。
写文章对宋献策来说没有丝毫难度,如果不是报答朱由崧的恩情,他去年秋闱夺魁没有任何疑问。将写好的张贴递给朱由崧过目,道:“小王爷,这个张贴最好再加上河南地方官衙的印信,那样的效果可能会更好。”
朱由崧很恨自己前些年为什么不多读点书,现在让他读都读不进去了,他大略看了一遍道:“你看行就差不多了,我身边如果再多几个像你这样的人才就好啦!”
不是吧!”天启皇帝看着对面客栈的招牌道。
真不愧是古代最大的连锁客栈,在哪都能遇到啊!”想起前生的互联网上有个帖子说‘悦来客栈’是古代最大的连锁客栈,因为几乎每部武侠小说都有这家客栈的影子,没想到今天误打误撞又遇到了一个。
李岩见天启皇帝一脸愕然,不解道:“公子爷,怎么了?我们住这里不好吗?”
“不是,没什么,就住这里吧!”我不能跟宋献策解释什么,叫宋献策安排住宿事宜,好在客栈还有一个小跨院。
洗了一个热水澡,天启皇帝感觉乏累之感尽去,喝了口茶问一旁的李岩道:“李爱卿,刺客一事你有什么看法?不妨说来听听。”
追拿刺客最后不了了之,这在李岩意料之中,听了天启皇帝的话,李岩沉吟了片刻道:“刺客在暗,我们在明,这对我们非常不利,而且刺客因何行刺也不清楚,很难从动机来推断幕后主使之人,如今,也只能加强戒备静观其变,只要做到内紧外松,说不定那幕后黑手还会出手,那个时候才是我们收网的最佳时机。”
纵然是李岩此时策再有谋略,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那幕后的黑手犹如天外飞仙一般无法寻觅踪影,恐怕即使是拿住了刺客,也问不出什么来。
天启皇帝见李岩面露难色,也知道这件事一时半会难有头绪,于是,便主动岔开话题道:“好啦!不说刺客的事情,献策,能否猜到东家为何执意要来河南走一趟吗?”
吉言略微迟疑道:“想必公子爷您是为财而来吧!老百姓都知道福王之富,强于国库,听说当年福王就藩的时候,光是金银财宝就拉了多少车,良田和盐引更是无法计数,堪称大明帝国富户中的富户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