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章开战
第九十章开战 秋天将尽,宫人们打扫着显阳殿的落叶,午间的时候,天色骤然阴沉了起来。
雨,先是一滴一滴落下,接着越来越快,随之而来的,是一声震耳欲聋的雷鸣。
魏云卿吓得脸色煞白,手上的丹卷也落在了地上,“下雨了。”
宫人把丹卷拾了起来,整理好放在桌案边。
闪电的亮光劈在院中的芭蕉上,大滴积水从叶子滚落,雷电交加,天色忽明乍暗,不时传来天崩地裂的巨响。
魏云卿起身来到殿外,看着廊檐的滴雨,感慨道:“大约是入冬前的最后一场雨了。”
*
雷声越来越凄厉,建安城被无边雨幕包裹,清溪上氤氲着一层黯淡水雾,将要驶发的商船复又返回泊岸,街上的行人匆匆忙忙,各自躲避着雨。
闪电照亮了雨幕中奔行的一匹快马,宋瑾匹马归京,亲自来送齐州的奏疏,马蹄踏在官道的石子路上,声隆震耳,雨珠纷飞。
奏疏入台,台城震动!
齐州牧霍肃已与辅国将军胡轸率军东出,攻打岛夷,霍肃亲率精兵两万,轻军速进,直攻集安。
是时,三省六部官员迅速齐聚尚书台议事,尚书台争议不绝,议论纷纷。
周御史素来刚正,手中奏折连连拍打着桌案,愤愤道:“霍肃也太猖狂了,先前请战的奏疏,朝廷还未回复,他就擅自出兵,他居心何在?”
随即便有百官附和,纷纷各怀鬼胎地抨击。
“奏而未允,就擅自用兵,他是要造反吗?”
“必须立刻勒令霍肃退兵。”
“户部压下这一季的齐州粮饷,没粮没钱,看他怎么打仗。”
殷太常一直沉默着,听着百官讨论,可听到有官员建议户部尚书停掉齐州粮饷时,才渐渐蹙起眉峰,反对道:“霍肃在前线浴血奋战,我们在后方不出力也就罢了,怎么还能克扣将士粮饷,托将士的后腿,逼霍肃还师?”
尚书令李嗣源道:“此战朝廷还未允准,霍肃是先斩后奏,若是兵败,朝廷还能治他个先斩后奏之罪。可若霍肃赢了此战,恐怕就没人能节制他了。”
宋瑾反驳道:“收复辽东四郡,是几代君王的夙愿,若霍肃真能毕其功于一役,那是足慰先君的伟业,令君何惧臣子立功?”
廷尉卿赵平担忧道:“可是霍肃兵力过少,此时用兵,恐会兵败而回。”
高承则不这么认为,反对霍肃很有信心,“霍肃此人,不打没把握的仗,此行东出,必能平夷。”
散骑常侍荀恺道:“霍肃已经出兵,如果此时强行勒令撤兵,必然大败而回,箭已发出,没有撤回的道理。”
秘书监杨肇静听许久,才终于发表意见道:“既然已经开战,便不是朝堂内耗,讨论追究谁的责任的时候,各方应该尽快协调,看看要如何配合打赢这一战。”
百官各自惊愕地看着杨肇,他是宋太师一手提拔上来的,霍肃若是赢了这一战,压制住齐州世家,对宋氏是不小的打击,他竟然会支持霍肃打赢这一战?
杨肇避开朝臣们的审视,脸色平淡。
于此同时的式乾殿——
沉香袅袅,气氛紧张。
萧昱高坐上位,看萧景与薛太尉争执。
萧景一贯主战,李建篡位自立的时候,便强烈支持开战攻打岛夷,只因那时霍肃才去齐州不久,没有完全掌控齐州兵力,故而不能贸然开战。
而今盐禁初成,齐州上下归心,士气高涨,岛夷又找死犯境,魏国师出有名,是开战的天赐良机!
萧景指着地上铺开的地图,语气激昂,指点江山,“秋季正是用兵之际,若再拖延时机,到明年二三月江水涨潮,便不好过江,霍肃更难有胜算了。”
薛太尉从容道:“东夷气候不比中原,冬季酷寒,如今马上要入冬了,此时用兵,若不能速战速决,将士不是在战场战死,就是在夷土的冰天雪地里被冻死,实不宜用兵。”
“霍肃是舅舅一手带出来的,他用兵一贯是速战速决,舅舅难道不清楚吗?”
薛太尉气定神闲,丝毫不在乎萧景心急的情绪,慢悠悠道:“虽然兵贵神速,可朝廷还未下达开战诏书,霍肃就擅自出兵,无论输赢都要被参上一本。”
“霍肃不是先斩后奏。”萧景解释着,“他已经禀奏过朝廷了,是朝廷一直扣压不回复。”
“不回复,那是因为朝廷商议之后,觉得不宜开战才不回复。”
萧景气急,霍肃正在用兵关键时期,他不能让朝臣在此时弹劾霍肃,他必须尽快替霍肃补上这道开战诏书,让这次出师,名正言顺。
“打仗最重要的是时机,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霍肃不等朝廷诏书,也要急着开战,就是因为战况不能推延了。百官现在紧急商议,不就是为了给霍肃补上这道开战诏书吗?只要舅舅点头,这事儿就可以轻松翻过去。”
薛太尉沉默着,他不需要将此事轻易翻篇,萧景很清楚他想要什么,他不说,就是等着萧景自己低头。
而这份如汤沃雪的沉默,却让萧景愈发烦躁。
萧昱心中暗叹了口气,萧景先急了,在这场较量中,他算是输了,他淡淡开口制止萧景,让他冷静。
“僧孺,你先坐下。”
萧景不能冷静,他撕破所有风度伪装,凛声质问薛太尉,“朝廷世家的内耗还不够吗?辽东四郡丢了那么多年,是朝廷没能力收,还是因为世家内耗,为了互相牵制,要留敌自重,舅舅心里难道不清楚吗?”
“难道为了那点儿门户私计,就可以抛下国家大义吗?”
薛太尉被说破心思,既不否认也不肯定,静静等着萧景自己表态。
“僧孺,放肆!”
萧昱喝止他,这不是当面骂薛太尉不忠不义吗?
薛太尉不以为意,默默看着萧景着急。
式乾殿外的雨哗啦啦下着,不时亮起的闪电,照亮了殿中对峙的三人。萧景深吸了一口气,黯然垂下头,渐渐冷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