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河师北院 - 伏渊潜龙 - 郭振宁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都市言情 > 伏渊潜龙 >

61、河师北院

——前几天我写了一首小诗:

岁月荏苒弹指间,鬓发稀疏霜雪染。

听歌漫忆来时路,河师姑娘未有缘。

长清湖水无从见,北院荒草已如烟。

母校屹立七十载,雄心不老仍少年。

——此诗亦可见于本书第56章。在这首诗里有一句“北院荒草已如烟”,这个“北院”究竟是个什么样的存在呢?

近些日子,因为我的母校河东师范大学举行70周年校庆,我很关注河师的新闻,搜集了不少回忆河师的文章材料。

这几天,我经常回想起在北院呆了整整一年的大一时光,甚至梦里还回到那个老旧的宿舍楼的223宿舍里,醒来颇有庄周梦蝶之感呢!

……………………

实际上,在我的小说作品《心比天高——大学日记》里,关于北院的荒凉,我早已发了一点感慨,内容如下:

汽车开到齐州城北的一条小河旁,停下了。今天我才知道这条河就是曾经樯橹成林的小清河。可是现在却是浅浅的一小洼水,别说行船了,就算在里面游泳也嫌太浅。

我们带着行李,下了车,过了桥,走到大学校门口,进到学校里一看,不禁大惊失色,惘然若失!这就是传说中的大学吗?只见校园里建筑物稀稀拉拉,花草树木很少,到处灰扑扑的,操场北边更是荒烟蔓草,如同到了荒郊野外。这里与理想中的大学校园,相差太大,甚至连我的母校无州二中也不如,让我的心情极其失落。

直到今天我才打听明白怎么回事,原来这是河东师范大学的北院分校,去年才开始启用,我们算是在这里的第二级学生,学校还没有正儿八经地建设呢!这里只有大一新生,明年我们就到河东师范大学本部去,一般我们称那里为南院。南院位于千佛山脚下,听说风景秀美,建设得很好。近期我们几个同宿舍的同学就准备去看看。

到校后,我们父子立刻找到新生报到处,就在宿舍楼东边的一个小树林里。知了的叫声嗡嗡嘤嘤,中午的毒太阳照在头上,我又热又累又饥又渴,不禁有点眩晕,简直怀疑眼前的一切都是假的。

……………………

呵呵,说起来,当时我写这部小说作品的时候,对北院的历史其实还不是很清楚,是有点“想当然耳”的。比如我在文章里说:“原来这是河东师范大学的北院分校,去年才开始启用,我们算是在这里的第二级学生,学校还没有正儿八经地建设呢!”

这句话其实是不确切的,直到这几天我看了别人的回忆文章才搞清楚。

——下面我不再啰嗦自己的文章了,而是把我搜集到的校友师兄弟们对北院的回忆,作为本文的附录,请感兴趣的书友欣赏。我这本书的故事主要就是发生在河师,既然如此,对河师的介绍和描写,应该也不算离题万里,呵呵。

……………………

——附录1:

河师北院——朝花夕拾的一抹记忆

原创河东师大宣传部大学生通讯社

小清河畔,荒凉路旁,芦苇交错,柳荫斑驳。

这个在地图上被挂念着的地方,只有我们知道。

河师北院的那些故事,你,还记得吗?

(一)

任时光回溯——追得到的北院时光

小清河畔,荒凉路旁,河师北院从一开始便是这幅模样。程老师向我们娓娓道来北院这片土地的“历史”。

“一开始啊,是解放后文化*部门的实习农场,文*革中被改为五七干校。文*革结束后才成了河师的实习农场,每到播种、收割的时候,都有一批又一批的河师学子在麦田地里挥汗如雨。”

1986年,实习农场正式办学,它有了一个新的名字“河师北院”。最初的北院承担着政治系、历史系、中文系、教育系、数学系、外语系的教学任务。

操场上,公寓楼外,教学楼下,同学们辛勤的身影出现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爱护护校,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北院的传统——艰苦奋斗,无私奉献。

(二)

艰苦而热爱——忘不掉的北院故事

“越是艰苦的地方越能凝聚感情。”在采访过程中,程老师反复说起这句话,他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北院人儿之间淳朴真挚的感情。

“有一次我们在篮球场打球,一个同学不小心摔伤了胳膊。那个年代北院最高档的汽车是一辆伏尔加的小汽车,管理处处长二话不说就派司机把受伤的同学送到了最近的医院。”

“有一次我们在篮球场打球,一个同学不小心摔伤了胳膊。那个年代北院最高档的汽车是一辆伏尔加的小汽车,管理处处长二话不说就派司机把受伤的同学送到了最近的医院。”

教学楼都是平房,宿舍全是三层小楼,“但同学们经过一两年的学习,都会爱上这里”;远离市区,交通不便,“可同学老师之间的交流多,感情格外好”。

一级又一级的学生来了又走,走了又来……条件艰苦,北院依旧承载着学生们的热血青春;情怀不变,北院一直发生着那个时代独有的的淳朴故事。

程老师还记得教他们大学外语的郭老师,是个年轻女老师,“晚上给同学们辅导结束后得骑自行车回家,她家住的很远,回家路上漆黑一片。”

“那个时候我们班有自行车的男生,最大的任务就是护送郭老师安全到家!”直到现在,他们和郭老师的感情也非常好,“见面都会非常亲切”。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那个时候老师对学生的关爱,对工作的敬业让每一个北院学子感恩在心。

(三)

终了不再有——舍不下的北院情结

24辆客车坐满学生,18辆货车同时装车,几百个教职工引导安排,4000多名学生集体移迁……随着2005年长清校区一期工程的竣工,北院的搬迁工作也正式展开。

程老师回忆:“05年长清校区开始启用,暂时容纳不了北院的全部学生,北院作为过渡存在了一年。06年所有学生搬到长清,北校不再担任办学任务,根据置换协议将北校的土地交给了齐州市市**。”

车辆来来去去,人儿越来越少,一批又一批,终于,到2006年,全体师生搬迁至长清校区,河师北院,也正式退出了河师的舞台。

那时候北院隔着千佛山7公里路都远的过不去,现在长清离千佛山30多公里路四十分钟就到了。

现在路过北院,主教学楼还在,很亲切,但也面目全非了。

只要是在北院奉献过的学子们,都有北院情结;只要是在北院工作过的老师们,见面都很亲切。

北院依旧承载着学生们的热血青春,北院一直发生着那个时代独有的的淳朴故事。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