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 - 书誓山河 - 水香女史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都市言情 > 书誓山河 >

十三

十三

人在久别一个地方,桌椅陈设什么的渐渐淡出记忆,可有一日忽然回到原处,又觉得处处看得很惯,简直的不能移动分毫,宣瑶看凤宸宫便是这般。前年一个雷闪,劈死了院中那株老杏,树干裂成两半,相对遥遥,根子却还抱在一块。人打底下过,头上就落了焦黑的木屑,老树的眼泪一般。因镇日宫门不开,蓬蒿长得陷人深。延禧帝只将她禁足三月,实则这三年,她又有哪一日不在悔恨中度过?杨宾基有本事让她免受牢狱之灾,可这心牢她何曾一日缺席?

宣清和她谈得很热络的,举手在空际挥舞,杨淑婉以袖掩面,不知是笑是咳。宣瑶举足待前,地上一层厚灰抖上来,平白呛得她咳了两声。殿里霎时静了。

主子既不敦促,那些宫女太监通不知躲哪儿消遣了。有些门路广的,早巴到麟趾宫、东宫当差去了。因此她进来许久,竟无一人发觉。

宣瑶上前两步,向二人行礼。宣清讪讪地放下手,将她扶了起来:“一家人,姐姐何必多礼。”宣瑶禁不住朝杨淑婉看去,只见她额上扎着白抹额,一脸病容,颧下嫣红,嘴唇毫无血色。宣瑶不对她说话,她不敢开口。

宣清袖子上沾了点朱砂,自己还不知觉。他总是一身月白夹领袍,青黑幞头,打扮得像个国子监里的学生。沉静的眼望望姐姐,又望望母后,讷讷道:“姐姐,母后一个人寂寞的很,我们做儿女的,该轮着来陪她说话才是。”宣瑶淡淡道:“阿清,你可先回去。”宣清虽是担忧,向来听从姐姐惯了,只得拱了拱手,起身去了。

宣瑶扭头望着窗外,倔强道:“母后要见孩儿,何必借手阿清?送个信儿,孩儿敢不来给母后请安?”只听裙裾綷縩,杨淑婉忽然两手并拢,以额加地,宣瑶端坐不动。她一顿,低低道:“我请你来,只为求你一事……”宣瑶心乱如麻。她若向我告冤,求我原谅她,我该当如何?杨淑婉挂着惨然的笑,已然开口:“他……毕竟是你父亲。”宣瑶闭了闭眼,两手捏拳,忽然在膝上狠砸一下:“你便没有别的话说?”杨淑婉擡起头,眼光从她肩上越过,一直望到那朱甍碧瓦的曲折深巷。十五岁入宫那年,她以为逃出来了,其实那是她生身之所,也是她命定的坟墓。

她仰头看着天井,那里似乎传来声声唱果子的喧扰,曲里拐弯的,一串滑音在空里要打好几个转。她听到自己说:“你母亲的死,全是我一人所为。”宣瑶双眼蓦地睁大,颤声道:“当真……?”杨淑婉决然点头,银边素裙上挂着那柄红泉剑,随着她俯身倾倒的动作,悄然脱鞘。“求你……罪止在我,莫累他人。”她双手托剑,高举过顶。镌字的地方,泛着妖艳的血红色。

宣瑶再也抑制不住,悲哽道:“你求我放过昏君宣永,放过你的家人;可你便没有一语,想为你自己乞求的?为……我们乞求的?”杨淑婉深深垂着头,乌发上的木簪一丝不动。宣瑶接过了剑,在那雪白的颈子上试了试。杨淑婉闭目待死,忽然耳畔啪嗒一响,她还未看清,已被宣瑶拉进了怀里,红泉剑踩在她的脚下。梦魇般的,宣瑶吐出那几个字:“若我不答应呢?”杨淑婉慌张得变了颜色,猛力一挣,却挣不出去:“不,不……”宣瑶身上的甜香近在咫尺,熏得她两眼昏黑。她感到衣带一松,小风一吹,肌上寒毛直竖。

她两腿一软,就要跪坐下去,宣瑶牢牢抱持住她,每一个吻都噬咬一般,密密印在她的肩头。不一会儿,她身上便如绘了一幅血红的图腾。她不堪受辱,乱拍宣瑶的手:“退下!我是你母后……”木簪滚落,她忽然崩溃了,伏地大哭,黑发倾泻而下,如急流飞瀑。宣瑶伸手触去,她抖得像毛光水滑的动物,瑟缩着朝后退去。宣瑶顺手抄起剑鞘,按住了她,尽力一捅,杨淑婉立刻弯成了一张弓,颈子仰得似要喀嚓断裂。豆大的汗珠顺着她的鬓角滚落,和地上的血混在一起。

那一晚,延禧帝脚边躺的四五个婢女,半夜觉着寒冷,起来拿衣服时,发觉他仰面朝天,鼻孔里一丝呼气也没有。再一摸,胡子上都结了冰渣了。那几个婢女慌忙欲逃,一个一个都被早已守在门外的侍卫一刀搠死了。女贞观一夜之间全被包围,到了天明,禁卫军长昂首在前,身后一溜牵着颈套长索的道士,三木加身,垂首丧气,满身破烂道袍,再看不出仙风道骨。在他们前头,西市上遥遥挤满了观刑的人。

三天后,延禧帝七子、顺王宣清于麟趾宫继位,年号建宁。说来也怪,礼部千挑万选的黄道吉日,天缘辐辏,百福咸集的,谁料临期竟下起大雨来。长安地处西北,秋日最是少雨,此日竟怎么也下不够的,雨点子噼啪落在地上,激起了一个个水泡。千万个水泡汇在一起,长安变成了个浊流乱滚的烂泥塘。

因着登基的日子已诏告天下,阳城公主怕是有损国威,仍命仪式照常举行。宫里的喜公公颠着小脚来回跑了三趟,才将百官集齐。有那住的远被水隔在路上的,等爬过来时,红艳艳的大礼服上搭满了青黑水藻,帽翅下滴成了水帘洞。静鞭三响,各部大臣游鱼似的,赶紧穿回行列立好。手持笏版,眼睛被雨冲得睁不开。浓阴阴的天空下,看不真切的,还以为雨中立了无数经幢。宫里藏的红衣炮受了潮,跟哑了似的,噗通两声,只看得见烟儿,一点亮也发不出来。喜公公捧着黄纸,仔细辨认被雨模糊了的字眼,才一开口,雨水就倒灌进嘴巴:“诏曰:诚王宣清,威德统天,福泽绵厚……”人人只听见四面咕噜咕噜的蛙响,念了足足有一刻钟,才听着最后一句:“……即日正位大统。世子宣瑞,温柔恭肃,仁堪御下,着立为太子,钦此!”

一片黑压压的帽子在地上起伏着,即算有些不齐,也无人追究了。山呼万岁中,宣清穿着九龙冕服,头顶旒珠晃呀晃的,在千层白玉阶上攀着。手拄膝盖,脚步游离,一旦靠两边那些褐面老头近了些,又惊怕地缩回正中。走到那面牡丹型的“万国来朝”玉雕前,脚下打滑,好容易才绕过去。有那老成的官员偷眼一看,只是摇头,这条龙摇摇晃晃,像在空中踯躅的样子,正应了乾卦的上九爻。

等他攀上麟趾宫正殿,已是紧张得忘了词儿。期期艾艾了半天,身后纱幔一掀:“坐下”。宣清如得大赦,赶忙坐进龙椅,冰得他差点跳起来。宣瑶盛装靓服,一片金光乱闪中,她轻吐两个字:“平身”。宣清拔高了声儿,挥手道:“平身。”底下人才呼啦啦站起来,有那痛风的,膝盖在冰水里跪久了,倒下了就再没起来。

他看着清一色的官服,头脑一阵晕眩。宣瑶鲜红的嘴角深深扬起,铅粉遮得一点笑纹也没有,红白相映下,莫名有点鬼气。只听她一字字道:“丞相杨氏,”宣清回了神,忙跟着念:“丞相杨氏……”“放纵族人,”“放纵族人……”“毒害朕母,”“毒害朕母……”“着即革职虢服”,“着即革职虢服……”,“钦赐自裁,”“钦赐……什么?”宣清做着口型,求情道:“凶手还未知何人,怎可……”宣瑶双眸一擡,厉如寒刃,宣清只得道:“钦赐自裁。”“传首六宫,”宣清话音哆嗦起来:“传首六宫……”“钦此。”他的喉咙滑腻腻的,似吞了一条花斑蛇,肚里泛酸:“钦……钦此。”

此言一出,楼下静穆中似添了些别的东西。有两个近卫军得令,上前拉扯,杨宾基半只膀子都从紫袍里露出来,不可置信地大喊:“皇上!老臣冤枉……老臣冤枉啊!”天地昏黑中,那两个黑衣黑甲的近卫军看着陡然拔高了几尺,腰间佩刀白光刺眼,直如土地庙中两个无常小鬼。他被一股大力攫着,膝盖拖过的地面,水中夹了黄黄的浊流。

雨声蓦地大了。

一声极轻的“喀嚓”。

照说午门离开正阳门少说也有一里,城门上掉块石头都听不见,可人人都觉着这一声无比清晰,像炸雷响在耳边。冷雨打面,鼻间泛起一股腥气。随着这雨落下来,人们才真正觉到,有什么已经不一样了。

秦天吉站在班首,拈着几根山羊髭,闭目冷笑。无人看见,他极自然地左跨一步,站上了杨宾基方才的位子。自建宁元年阳城公主斩了杨丞相,人都传说这三尺大的青砖地有些个不吉利,因到了周朝,开头两位丞相皆不得善终,尤以靖元十年一案最惨。此为后话,言归正传。当日晚些时,宣瑶回到麟趾宫,便听闻凤宸宫的主子殉了延禧帝。

宫人将那柄血迹犹存的红泉剑送到她面前,这剑饮了爱人心头血,周身都泛起隐隐桃花色。宣瑶手指贴刃试去,竟是又锋利了一些。她捋起袖管,在小臂上割了一刀,顿时血如泉涌,染上了杨淑婉拖拽在地的白裙,仿若满塘深浅红莲一齐绽放。她的声音也从水波深处传来:“阳城公主宣瑶,今生永不再嫁,若违此誓,有如此剑。”然后,她便如抽干了力气,昏倒在床榻前。手臂伸在地板上,那血怎么也止不住的,直要将整间屋子浸成血河地狱。宫内宫外一时掀翻了蚂蚁窝,建宁帝携着太子急忙赶来,太医院半数人又转了回来,试她腕脉,分明还在跳的,却无论怎么也唤不醒。

无人去看,桂枝上的月,还有三天就圆了。

(衰兰子曰:《神异志》载:“龙兴元年,迁葬大燕贞懿皇后杨氏于北邙山,时当启墓,墓门蹇涩难撼,钦天监择吉日礼忏,贡少牢一副,墓门始开。背挂一青锋剑,亦为凡铁,犹带血迹,腐识难认,无端铮鸣,触手即为灰烬。初,周兵入京,燕庙二十陵,竟遭毁弃,唯此墓以剑故,得免焚尸挫骨之劫。识者言其与阳城公主所佩不离之‘红泉’形制相同。”)

(第一卷禁庭春完)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