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困境
金绪光还记得登基的那天,他正在自家书屋里看一些烂俗小说。明知自己无缘大宝之位,看什么正经书啊,是想表示自己对皇位贼心不死麽?他敢肯定府上藏了不知道多少探子,他要有点不安分,死得会很快。况且小说真的好看哎,这是他无聊生活里少有的乐趣了。他怕别人误会,自己画地为牢,如非必要,绝不出门。
忽然,几个禁军闯入家中,在金绪光还没反应过来时,给他披了一件龙袍,他当时就吓蒙了。“吾命休矣!”自己没钱没兵没娘家势力,连当朝大员都几乎不认识,造反岂不是死翘翘。历史上但凡造反,十个里有九个半都失败,他可不相信自己在那成功的半个里面。退一万步说,造反真成了,他也不见得有好果子吃,别人辛辛苦苦造反,就为了给他铺路?他是谁啊?他只是一面旗帜,造反时需要高举着,成功了就不需要了。
禁军从不要多嘴的人,祸从口出的道理大家都懂。在皇宫里当差,说错一个字就可能脑袋搬家,幸运的话还能在地下听到九族的感谢。偶尔有几个多嘴之人混入禁军也无声无息消失了。
禁军一如既往,不言语。拖着金绪光就进了金銮殿,在一阵恍惚中,他坐到了龙椅上,接受了百官朝拜,他当了皇帝。
由于以前从没想过从政,圣贤之言,治国之策,他从未看过。王道霸道仁道有何区别也一窍不通。那些书本都极其枯燥,哪有小说有意思,他从识字开始就一直看小说,没有人斥责他不求上进,叶皇后还额外送了许多孤本珍品,他知道这是为什么?他安分守己,别人投桃报李,或许是包藏祸心让他玩物丧志,不过他不在乎。没有瓜田李下的误会,自己的日子更安全。他得了安全,别人得了名声,以后兄友弟恭关系和睦也能在史书上写一笔。况且圣贤之言那些东西,是人看得吗?没有人会觉得那些东西有意思,除非能从中得到利益。
骤然赶鸭子上架,金绪光啥也不会,慌乱极了。好在文武百官加上宫里的太监都善解人意,知道他的底细。有人出了主意,一般事情文武百官可以自己搞定,特殊事情拿不准可以找叶太后拍板决定。叶太后执掌朝政十几年,经验丰富,只要金绪光去请叶太后帮忙撑一段时间,这事准成。
这肯定是一个馊主意,哪有皇帝主动把权力让出去的?但是金绪光现在无计可施,他自负有些聪明,那也不是生而知之啊。学习处理政务需要时间!!!请叶太后就请吧,反正以前也叫叶太后母亲大人,他算是叶太后的半个儿子。金绪光未出皇宫开府时,是需要每天去给叶太后请安的。后来开府了,按道理来说应该逢年过节去请安,叶太后也不在意这些虚礼,下谕旨免了这些劳什子。
叶太后这会儿正伤心,不想搭理朝政,又对金绪光的请求无法拒绝,按宗法,金绪光真是他儿子,儿子有难,母亲哪能不帮啊。
从此叶太后垂帘听政,金绪光抓紧时间补课,太师太傅几个老学究抓着金绪光填鸭式灌输,趁此时机金绪光提拔了几个小太监当心腹,又通过小太监举荐,结识一些年轻举子,先把自己的班底搭建起来了。这班底能不能行,好不好用不知道,先解决有无。大不了以后在小步快跑逐步替代。金绪光十分努力,一天有八个时辰都在办正事,且从不懈怠,一年多楞是没休息一天。仅仅只用了一年出头,就把储君需要学的内容学了一个七七八八。眼看他能撑起场子了,叶太后又一次退位还政,没有一丝拖泥带水。
话说叶太后如果真贪恋权势,大可以在金绪光组建班底的时候捣乱渗透,拖慢金绪光三五年不成问题。叶太后显然是真乏了,确实不想搭理这摊破事儿。等金绪光亲政,他才发现这个伟大帝国的麻烦有多大。
朝廷的税逐年在减少,天灾范围年年在扩大,申请朝廷减税的,申请拨款赈灾的奏折络绎不绝。可是国库也没钱啊,朝廷已经多次巧立名目收税填补空缺了。
大虞开国时立下誓言,每年只收4000万两白银的税,永不加赋。现在办的叫什么事儿啊。那个什么恩税,一次一两银子死贵不说,怎么有脸把这种事叫“恩”,即便他是皇帝,收税是为了帮他减少财政赤字,他也觉得脸红。私底下老百姓不知怎么骂皇帝,骂金氏先祖呢。列祖列宗在上,不肖子孙让先祖蒙冤,有怪莫怪。
北方有一伙异族频频犯边,人数少体格壮,自称古斯人,来去如风,抢点边民的物品杀几个人就跑。大虞王朝的军队人数少了打不过异族,人数多了追不上。边军很是头疼这个。朝廷能有什么办法,不外乎让边军提高警惕,保护边民生命财产安全。说了等于没说,朝廷也知道这是废话,边军也知道朝廷没辙,每月还得例行公事来往几封公文。
西南部的黎人也蠢蠢欲动,有不稳的迹象,一旦大规模闹事,大虞朝内忧外患之下很可能瞬间倾覆。金绪光就会被当成亡国之君写入史书遗臭万年。麻丹,大虞朝年景好的时候没自己的事儿,危如累卵的时候想到自己了,真以为自己有补天之能?可惜不能撂挑子,抱怨归抱怨,再苦再难也得顶上啊。
说起来黎人和大虞的主体民族轩人有很深的渊源。上古时期,轩人和黎人生活在同一条大河旁边,两族还互有通婚,多年以后,血缘上其实不分彼此了,两族也没啥大的矛盾。后来两族人口急剧扩充,地盘不够分了,两族开始抢地,有了摩擦。正好双方部族都出了一个天纵奇才的部族首领,针尖对麦芒,一声令下,两族抄起家伙就干。一场大战下来,轩人以微弱优势胜出,无力围剿黎人,黎人退走远遁西南,盘踞在丛山峻岭中,轩人占据了中原广阔天地。后来的后来,轩人有人多,黎人有地利,双方互相奈何不了对方,小仗不少,大仗没有,对比两族庞大的人口,简直称得上和睦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