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方腊之死的真相(二)
“不要!”方腊撕心裂肺的呼喊声在战场上回荡,但一切都已经太迟。
邵氏的身体如同断线的风筝一般,无力地倒在了地上,鲜血染红了她的战甲,也染红了这片被战火摧残的土地。
鲁智深愣住了,他万万没有想到邵氏会做出如此决绝的选择。他手中的禅杖缓缓落下,眼中闪过一丝痛楚与懊悔。
“你……为何如此?”鲁智深的声音低沉而沙哑,仿佛每一个字都重若千斤。
邵氏没有回答,她扭头看向方腊,只想在死之前再看一眼自己深爱的人。她的眼神已经失去了焦距,但嘴角却挂着一抹淡淡的微笑。那微笑中包含了对丈夫的深情。
方腊目睹了这一切,他的世界仿佛在这一刻崩塌了。他怒吼着冲向邵氏的遗体,却被武松和鲁智深联合拦下。他挣扎着、咆哮着,但无论他如何努力,都无法改变这个残酷的现实。
“方腊兄弟……”鲁智深的声音在方腊耳边响起,带着一丝沉重与惋惜,“你输了,但你的勇气与坚持,我鲁智深向来佩服。”说完,便将方腊押着前去交差。
这一幕,刚好被逃走的方天定和方红英看到,他们不放心父亲和母亲大人,不顾众人反对折返回来。他们误以为是鲁智深杀害了母亲,愤怒与悲痛交织在一起。方天定愤怒的准备冲出去,却被姐姐拦了下来:“不能让母亲大人白死,我们还得想办法救出父亲大人!”方红英眼圈泛红,她知道此刻不能冲动。听到姐姐的话,方天定止住愤怒,眼泪流了出来,被方红英拉着后山跑去……
军营中。
鲁智深和武松,并肩坐在营寨一隅,月光如水,洒在他们粗犷却满含沧桑的脸庞上。两人手捧粗瓷碗,碗中酒液泛着淡淡的光泽,那是他们战斗间隙难得的宁静时光。
“兄长,你说咱们活捉了方腊,这事儿到底是对是错?”武松率先打破了沉默,他的声音低沉而有力,透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复杂情绪。
鲁智深仰头灌下一口酒,目光穿过营火,仿佛穿透了重重时空,回到了那场惊心动魄的战役。“兄弟,活捉方腊,从军事上讲,自是大功一件,避免了更多的生灵涂炭。但人心难测,世事如棋,谁又能料到这一步棋会带来怎样的后续呢?”他的话语中充满了对未知的感慨。
“我担心的,正是这个。”武松的眉头紧锁,眼中闪过一抹忧虑,“方腊英勇善战,颇得民心,咱们兄弟虽无意伤他性命,只想让他归顺朝廷,共谋天下太平,可朝廷那些个奸佞小人,又怎会如此轻易放过他?”
鲁智深闻言,重重地叹了口气,将碗中的酒一饮而尽,随即又满上一杯,递给了武松。“兄弟,你我虽身在江湖,却也知庙堂之高,江湖之远。高俅那厮,心胸狭隘,满脑子想的都是如何排除异己,巩固自己的权势。方腊落入他手,只怕凶多吉少。”
正说话间,一阵夜风吹过,带来了营外巡逻兵士的轻声交谈。其中隐约提到了“吴用智计”和“高俅上奏”“斩首”等字眼,顿时引起了两人的警觉。
“此事定有蹊跷,不是说活捉方腊劝其接受招安吗?为何要斩首?”鲁智深疑惑道,“难道说是宋大哥的意思?但是宋大哥已经答应保方腊性命,这样做,甚是不妥啊!”
武松点头表示赞同,“吴用兄虽与我等并肩作战,但心思缜密,难以揣度。我怕此事是他个人所为。”
两人对视一眼,皆从对方眼中看到了同样的忧虑。他们深知,一旦方腊被斩,不仅会让梁山兄弟心中生寒,更可能引发一系列的连锁反应,让整个局势变得更加复杂难测。
“我们不能坐视不管,这样武松兄弟,你去找林大哥他们还有其他兄弟告知此事,我去找宋大哥问清楚。”鲁智深猛地站起身,酒碗重重放在桌上,发出“砰”的一声响,“必须想办法阻止这场悲剧的发生。”
然而,世事往往不遂人愿。就在他们准备动身之时,营外传来了急促的马蹄声,紧接着,一名探子匆匆而入,鲁智深和武松急忙上前,探子面色凝重地报告:“两位哥哥,高俅已连夜上奏皇上,请求即刻处斩方腊。皇上已准其所请,诏令即日下达。”
闻言,鲁智深和武松皆是一愣,随后怒不可遏。他们意识到,一切已无法挽回,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方腊走上断头台。
此时的吴用也得到了方腊即将被斩首的消息。
“真是天助我也!梁山众人,真是期待你们与朝廷刀兵相见啊!离我的计划又进一步了……”吴用情绪有些激动的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