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我才是你的夫婿
燕王眉头狠狠地皱了起来,心道:“你这傻丫头,这是军功,你在这儿让什么,给你的你就拿着,朝廷战事正紧,一个军功能换多少东西。”
一看自己到手的军功要被抢走,慕容衍立刻就急了,他可是知道军功能换什么东西的,带着军功回京城,且不说能够抵消自己率领七万大军被歼灭的罪过,而且还能够获得皇上的赏赐。
若非是此前获得了军功,他又能如何娶到许太傅的女儿许贞呢。
慕容衍便顾不上什么脸面不脸面的了,“殿下,末将愿与夏枝芷同享攻下云州城的战功。”
顾北渊没有答慕容衍的话,而是直接看向了许太傅,“太傅,这奏表上我看就这么写吧。解救北关之危的功劳是夏枝芷带领众将立的,至于攻下云州城,夏枝芷占功六分、慕容衍嘛就占功四分,如何?”
顾北渊这话说出来就相当于是完全把夏枝芷给推了上去了,明眼人都清楚,两战功劳,救北关夏枝芷功不可没,可攻下云州真正立下天功的是燕王,他以身犯险众人才能攻下云州城,此番他这么说就等于是把自身的战功全都给到了夏枝芷了。
可是顾北渊也清楚,许桓也不是省油的灯,若是这战功不分给他的女婿一点断然他也是不会罢休的,不管怎么说,他们也率着几万的军马来了,而且慕容衍确确实实是打进了城内,也诛杀了不少的叛军,四成功给他虽然多了点,但是官场就是这样从来都没有绝对的公平。
许太傅一看燕王宁愿舍弃自身全部的战功也要推举夏枝芷,这也就不好争执了,毕竟他一个王爷都不去争,自己这个太傅也就更没法去争了,不过总算是让慕容衍也捞了点战功,回京城也算是有个交代了。
“就依殿下说的是,老臣立刻拟表把捷报送往京城。”看着许太傅同意,慕容衍还有些心有不甘,没想到来这北关一趟,功劳居然都让夏枝芷给捡走了。
“好了,战功的事情先放在一边。”顾北渊顿了顿话口,“攻下云州城,诸将不仅有功而且也值得庆贺一番。晚上云州府设宴,本王邀请诸位前来赴宴。”
众将纷纷应允离去,只留夏枝芷站在原地,她看着燕王,有些不明白这个男人怎会平白无故的对自己这么好,虽说他是皇子,可带兵打仗哪有不想立战功的,他却倒好把所有的战功都推给了自己。
“郡主,还有事吗?”顾北渊看着她没走,问了句。
“殿下,你为何对我这么好?不仅帮我父兄立碑,现在还把你的战功都加到了我的头上,我以前在家中也并未听母亲提起过殿下,殿下为何要这么做呢?”夏枝芷不想再藏着掖着了,打算父兄的事情也一并说了,看看这位燕王当年到底做了什么。
“还有,我曾听闻当年燕地一战,殿下与我父亲分为左右两路元帅,我父兄率领大军全军覆灭,殿下却大获全胜,芷芷不解,很想知道当年燕地之战的详情,还请殿下今日说个清楚,也好解了我心中的迷惑,也给父兄一个明明白白。”
顾北渊脸色微微冷了起来:“你是不是觉得当年我踩着你父兄的尸体从北郡王一路升到了燕王的?”
“是!”夏枝芷也不隐瞒心中所想。
“放肆。”这是顾北渊第二次对夏枝芷发火,第一次是因为看到夏枝芷来北关救援的时候冲的太狠,他发了一次火,如今这是第二次。
“殿下……”
“住口,出去。”顾北渊厉声了一句打断了夏枝芷的问话。
夏枝芷虽然心里疑惑,但是也没有再问下去了。
顾北渊坐在帅位上,有些发呆。
当年燕地一战,他确实与护国公夏楚臣兵分两路夹击沙陀国,但却不是夏枝芷心中想的那般,自己踩着他父兄的尸体上位。
反而自己与护国公夏楚臣关系极好,二人虽然年龄差距不小,但却是一个忘年之交,常常一起喝酒论战,夏楚臣也很是欣赏他,尤其是顾北渊打起仗来不仅骁勇无比,而且足智多谋,诸皇子中夏楚臣最看好的也就是他。
而至于夏枝芷他不单单认识,更是早就见过,他虽未往护国公府上去过,但是和夏楚臣一起远远地看过夏枝芷,夏楚臣也对他指认过自己的女儿,只一眼他就看上了夏枝芷。
二人出征时有约,得胜回朝以后顾北渊亲自上国公府提亲,夏楚臣则把女儿嫁给他,这个秘密只有俩人私下里清楚,也就是燕地之战前,夏楚臣就已经为女儿夏枝芷选好了夫婿。
燕地之战,得知夏楚臣大败,顾北渊轻率一支骑兵来救,待杀到时夏楚臣率领的大军已经是全军覆没。
顾北渊由此大怒,亲率大军纵马上阵,誓要为这个未记名的岳父报仇,这一战就杀退沙陀国叛军,而且是一连攻占了沙陀国十余城。
得胜归朝之后,夏家一门自然是满门忠烈,顾北渊立了大功也由北郡王升为燕王。
不过此时夏楚臣已死,顾北渊心中却还念着夏枝芷,他想着夏家刚刚有人亡故,当初和准岳父夏楚臣定下的亲事不宜在此时提及,纵然心里念着夏枝芷,可是若是这个时候上门去谈亲事,那倒是有些欺负人家孤儿寡母的了。
他本想等上一些时日,待夏枝芷母女情绪好些时再去把这件事说上一说,若是夏枝芷母女同意,守孝三年以后他便与夏枝芷订亲。
顾北渊没等到上夏家的门,等来的却是夏枝芷与慕容府二公子慕容衍订亲的消息。
顾北渊数次徘徊在夏家府外,无数次想进到府上去表明心迹,但每一次都停在了最后一步。后来想着,既然人家都已经订亲了自己又何必去破坏人家的亲事呢,更何况慕容府的二公子文武双全,在京城也有些名声,未必夏枝芷不喜欢,她若是不喜欢也就不会同意这门亲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