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章
第128章
这次洪水把竹坑乡通往县里的道路冲毁了一段。长达30个小时,竹坑乡村成了孤岛。县里知道险情后,立马派武警官兵和消防支队等前来抢险修路。
原以为这次竹坑乡肯定受灾严重,谁知道士兵们开着推土机绕过山后竟看到竹坑乡的人在这头也在修路……
隔着几十米的滑坡区喊话,县里这才知道竹坑乡这次有惊无险,只有码头村这段丹江洪水比较大,幸好乡里提前准备了抢险物资,并制定了护堤和转移方案,这才平安度过。
大家干劲十足,不到一天中断了三十个小时的道路终于通了。不过也仅够救援车通过,要想恢复到灾前状态还需要几天,重新打地基,铺水泥,等晾干,等竣工验收。
姜崖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脆弱的交通条件一直是竹坑乡发展的瓶颈。再加上天灾,就更雪上加霜。关键骨架型大交通,比如跨省国道、高速、火车等,别说县里市里,省里有时候都不一定说了算。
而这种高级别道路的修建一定是和本地经济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唯有经济发展较好的城市才会最早出现铁路、高速或者机场。商贸都不繁华,哪里来的客流车流养活这些几百亿的投资。
姜崖知道自己能量极小。可再小也得把事情一点点做了。唯有像老黄牛一样,一点点把能力范围内的一亩三分地耕好种好,有了资本才能去上面谈条件。
县道修完没几天,郭永宁赶着五头猪雄赳赳气昂昂跨过丹江桥,送到了竹坑乡乡政府大院。
码头村人纷纷侧目,好事者跟上去,把大院围堵起来。
这五头猪看起来十分壮硕,大大的肚子低垂下来,甚至还有一头母猪,看样子快要生了,这是买一送一窝啊。虽说跟救命之情相比这五头猪不算啥,但好歹人家郭店村不是得了好处不记恩的。
郭永宁笑着朝徐洪福解释道他叔叔郭正初本来是想亲自来送猪道谢,可是他闺女怀了孕要去医院做产检,需要他开拖拉机去县医院。
徐洪福皱眉说你们郭店村距离县城太远,还只是乡路,多年未修,颠簸地很,还不如到我们县城去看病。
郭永宁一拍大腿说对啊。何必舍近求远。只是郭店村人习惯去自家县城,跑到隔壁省隔壁县总感觉有点奇怪。
徐洪福代表乡长葛兴国收下礼物,并热情邀请郭永宁留下来吃午饭。
郭永宁开心极了,借着公事他能过河来竹坑乡走一趟,还能吃上红烧肉大米饭,简直就是过年。
吃饱喝足后,他不好意思地问徐洪福:“领导,咱能不能留在你们这里干活啊?”
徐洪福一愣,随即明白了。
这小子定是看到码头村这边热火朝天的施工,想挣点钱花花。
徐洪福笑道没问题。工程这块归姜崖管,你找他报名就行。就一条,工地上的活儿可累人,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耽误了工期。
郭永宁有点脸红。他来之前只跟老娘提过这件事,别的谁也不说。村里人但凡知道他动了这个想法,肯定首先会严厉制止他过河,其次一定会嘲笑他干啥都是三分钟热度,还要去人家竹坑乡人面前丢人,那就更丢人了。
郭永宁也不着急回去,一腔孤勇跑到姜崖办公室。
姜崖明明比他大不了几岁,可这位年轻人的身体里像是住了位老人,显得格外冷静沉着。他身后是一张巨大的图,一条条横线排列着,细看过去是时间列表。
姜崖看了他一眼,走到图前耐心介绍说这是施工组织时间图。从备料,到工人进场,再到各项具体施工面的处理,都有具体的阶段和时间点。
这次洪水耽误了工期,而且工地上很多脚手架被送去对岸作为抵挡洪水的骨架,所以现在工地上大家伙全在加班加点,争取尽快把工期赶回来。
郭永宁一听赶紧拍着胸脯说自己年轻力壮。
姜崖笑着拍了拍他的肩膀说:“行。先试工三天。能吃这份苦就留下来继续干。不能的话,这三天也算你工钱。对了,包吃包住。”
郭永宁眼前一亮,咋算都不吃亏啊。工地包吃包住就能给老娘省下一张嘴的口粮,而且干得好还有工资拿,老娘更开心了。好好干一年,说不定能把娶媳妇的钱攒下来。
他的脑海里已经浮现出最美好的场景,忍不住呵呵笑出声来。
“你没有经验,那就先从搬砖开始吧。搬砖赚的钱最少,电工、瓦匠工他们有一技之长,赚得多。工地上的师傅人都很好,你要是有心可以跟着学。”
郭永宁的脑海里立马浮现把赚来的钱哗哗砸向老娘,给她盖新房子的画面,他忍不住笑得更开心了。
“今天能上岗吗?”姜崖问。
郭永宁捣蒜点头,不过随即又摇了摇头。
姜崖看出他的迟疑,笑道:“回家一趟,先跟家里人商量好。我们现在缺人,你啥时候想来都行。”
-
回到家,郭永宁便把今天的事说给老娘听。
郭老娘一辈子在土里刨食吃,儿子看不上也不愿意种地。她和儿子相依为命,又舍不得让儿子出去打工。如果在家门口就能找到包吃包住还给工钱的活儿,那可真行。
“他们要烧水做饭的不?”
郭永宁一愣,“咋?你也想去?”
郭老娘叹气说这次发大水把她家在河漫滩的水毁完了,两人下半年的口粮都成问题。要是对岸的工地能解决娘俩的吃饭问题,何乐而不为。
郭永宁迟疑道:“我看那个姓姜的管事人很和善,说不定真可以。反正他们现在缺人。”
不过,这件事总要被村里人知道。万一叔叔郭正初发火了,说不定他们娘俩连家都不能回。
郭老娘嗤之以鼻,“他要是有意见,咱们可以不去。那下半年咱们娘俩就住他家吃饭。”
娘俩一合计,翌日清晨双双过了河。
姜崖热情欢迎,亲自给郭永宁找了个态度好的师傅带着。同时,还把郭老娘带到后勤部。别看郭老娘五十多岁,她手快腿快,炒菜还挺好吃,只试了半天工,姜崖就决定留下她。
三天后。码头村和郭店村人都知道了这件事。
陈元基带人冲到了姜崖办公室,堵着他讨要说法。
“你凭什么让郭店村的人过来干活?”
他身后的码头村人各个激愤,吵着让姜崖把人赶过江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