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章
第133章
三省大集举办后丹江桥热闹了许多。两岸三村之间的走动比以前多了许多。就连来竹坑乡乡医院看病的外省人都多了一些。
姜崖走在路上时不时碰到一些陌生面孔跟他打招呼,叫他小姜同志。他总被当街拦住,有人问他这个三省大集能不能每天都开,有人问他能不能帮忙卖家里养的走地鸡,有人问他红十字会的补助该怎么申请?
好似他成了竹坑乡街头巷尾最权威的百科全书和万能选手,什么问题都清楚,什么问题都能解决。
王学海看得直摇头,可姜崖每次遇到这种情况,总会从公文包中掏出笔记本和笔来,耐心回问对方的需求,不管他是竹坑乡的还是对岸两个白浪镇的。
其中“脸皮最厚”的当属陕西白浪镇白浪村的权山柳。她现在简直把竹坑乡当做自己的办公地点,动不动就跑来找徐洪福和姜崖。让他们帮忙介绍养鸡专家,帮忙牵线大厂管食堂的人,帮忙修改申报资金计划书等等。
这个女人每次来都笑呵呵的,手上还拎着杀好的鸡,或者刚出炉的馒头。
伸手不打笑脸人,即便徐洪福和姜崖忙得飞天飞地,每次也会抽空帮忙。
有时候葛兴国忍不住感叹,要是权山柳这个欧根是竹坑乡的村长该多好,有想法,还有行动力,而且每次姜崖委婉告诉她某件事方向不对或者当下不可能实现,权山柳第一时间总是怀疑,回去反复确认后这才投降。但每次总会提出姜崖都没想到的处理路径……
郭店村的郭正初自从三省大集后就销声匿迹,也不知道在忙什么。但郭店村人至少有一半青壮年在码头村的工地上干活挣钱,还有少部分人跑去金竹村和梁家洼村打工。
这也是姜崖提的建议。现在金竹村和梁家洼村每天的客流量还不错,村里人赚了些钱,有些人就不想再天天干活,花一点钱就能雇上一个劳动力帮忙解决打扫清理那些累人活,何乐而不为呢?
丹江防洪大坝宣贯会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召开了。
码头村人和郭店村人齐整整地坐在乡政府大院内。一左一右,中间隔着一条走廊,就像丹江水。
陈元基和郭正初各自并排坐在前头,开会前在乡长和镇长的主动牵线下,两人当着众人面握了手。
虽然这个手握得是相当潦草,蜻蜓点水般,但好歹两人头一次见面没掐没骂。
竹坑乡这次邀请的老专家是省水利厅首席。人家可是参与了丹江水利纠纷解决方案全过程,并主导制定了九六规划。老专家听说停滞一年的工程竟然又要开启了,当即答应出席这场宣贯会,还说自己会用最浅显的语言,让大家听明白。一定要让他们相信修大坝这件事百利无一害,势在必行。
老专家还是头一次跟一群村民讲水利知识。他面前坐着的人可能连字都不认识,这确实是个挑战。
若是从典型的案例出发或许能达到比较好的宣贯效果。于是乎,老专家化身故事大王,给大家伙讲起长江某条支流上的水利故事来。
他声情并茂地说这段河是如何地糟蹋两岸的村庄和田地,丁坝这样的水利设施只能在有限条件下发挥作用,若是洪水高发时,丁坝只会拖后腿。
什么淤泥沉淀,什么堤顶堤脚线,这些专业术语在故事里消隐了。
“为什么不能在河道里种地呢?”
“洪水来的时候我们是不是盼着它赶紧流走?可河道里那些高高的玉米杆会阻碍河流,挡着它不让它痛快地跑。那只能往两边跑,咱们村子不就很容易被淹了吗?”
“还有以后咱们建了大堤,可千万不能在大堤上种菜种粮。植物的根部钻到大堤里,大堤就被钻了空,里头不坚固了,洪水来了一冲就垮了。”
两个小时后,宣贯会圆满结束。
原以为大家伙会没兴趣听这些水利知识,王学海甚至建议把乡政府大院锁上,听完才能走人,结果用不上。老专家不愧是行业翘楚,把修建大坝的事讲得深入浅出。
宣贯会后大家基本都明白防洪大坝的修建势在必行。
姜崖连夜和王学海赶往主推这件事的市水利局。
市水利局的人上次接待过姜崖,知道西河县的这位乡政府办事员痴心妄想,想把这个闹了几十年的水利纠纷搞定,当时就告诉他别瞎想了。如果不怕死可以尝试。这人还特别讲了市水利局的一位同事当时负责这段防洪大坝修建,推土机刚进去,就被两村的村民搞熄火了,他多说了两句,差点被打了。
可现在姜崖这人不到两个月再次出现在水利局的大楼前,拿着一份文件请求继续推进防洪大坝工程。
这份文件上密密麻麻盖着两村村民的手指印。远远看去,像一片红云。
“这手指印是真的吗?”
“他们真同意施工?”
姜崖称是。对方一脸惊诧,好半天才来了句,“做事不能太急躁啊。”
姜崖听出他话中的质疑和推脱。
“我们请来省水利厅的首席专家,给两个村的村民分析了厉害关系,会后超过三分之二的村民盖了手指印。”王学海补充道。
对方长长哦了一声,道:“那我们还是要再问问上级领导,也就是省水利厅的意思!”
姜崖皱起眉头。这件事不能拖,必须敢在今年年底前完工,才能不影响码头村的开业。
万万没想到他好不容易让两村大部分人同意,却卡在了这里。
姜崖耐心道:“这个工程是国家水利部批准的工程。工程早就完成了立项、融资、审批、报批,钱也趴在政府的账上,只不过当时因为两村纠纷,工程暂停,现在大家又同意了,所以……”
那人不耐烦地摆了摆手,“总不能村民说同意就开工,说不同意就停工。这件事说到底是我们水利部门在主导……”
高高兴兴冲进水利局,一脸丧气地从水利局出来。
姜崖仰起头看着天,乌沉沉的,要下雨。
王学海气得眼圈都红了,“教条主义!不作为!他们压根不知道我们用了多大力气才让两个村都同意!”
姜崖摆摆手,轻声说:“去省里!”
-
好在有首席老专家的引荐,姜崖这样偏远山区的小小办事员才见到清楚丹江水利纠纷事件的领导。领导耐心地听了他们如何扭转局面让两村同意,以两岸产业经济发展为切入口……旅游金三角这个概念让这位领导非常兴奋。虽然他只是水利厅的领导,不牵扯经济发展,可水利设施的建设就是为了保障经济发展。反过来有一定经济基础的地方建设水利设施的动力才足。两者相辅相成。
这位领导看到纸上满满的红手印,连叹不容易。
姜崖从他脸上看到了希望。
果不其然,回到乡上没几天,市水利局的人主动打电话过来,商量重启丹江防洪大堤事宜。但对方在电话里连连强调,竹坑乡作为地方政府有责任保障施工队伍的人身安全,保障工程有序推进。若是这次再次因为村民纠纷停工,市水利局不负任何责任。
葛兴国拍着胸脯向对方保证,并希望市水利局赶紧将这件事落实下来,竹坑乡将以万分的热情欢迎施工队进场。